首页>国企·民企>聚·焦点聚·焦点
代表委员、经济学家破解中国经济四大“悬疑”
原标题:代表委员、经济学家破解中国经济四大“悬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齐中熙、吴雨、于文静)2015年春节刚过,微软宣布关闭原诺基亚北京及东莞手机工厂,转至越南。两地工厂预计将裁员9000人。有专家分析,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劳动力成本已优势不再。
最近,不少经济分析机构与海外媒体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7%的新分水岭之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是否还会探底?会不会出现通货紧缩?政府“强刺激”政策是否会出台?会不会影响新增就业?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部分专家。
经济增长是否再次探底?
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4%,以至于不少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4年来最低”“中国遭遇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最低增速”……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把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调至7%以下。
“增长阶段转换时期,增速放缓容易引人关注。然而,速度变化是表面化的,更重要的是速度背后的结构和发展质量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刘世锦说,适应放缓了的增长速度,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与以往不同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
他认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但中高速增长的“底”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未来还将有一个探底的过程。经济新常态不仅是增速变化,要更多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速度服从质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说,在经济探底过程中,GDP增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过程中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综合绩效是不是进入了上升轨道。
“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短期的宏观经济需求因素,而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说。
“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这其中固然有工业增速回落的“跷跷板”效应,但服务业自身较快发展、更多发挥经济支撑作用也是客观现实。
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
物价起伏反映着经济的冷暖。1月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增长0.8%,5年来首次回落至1%以内,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了负增长态势。有些专家提出,中国今年CPI指数可能会出现“负数”,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认为,物价涨幅较低既有国际油价等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淘汰过剩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的结构性转变正在进行之中。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表示,目前不至于出现全面通缩的问题,因为从CPI的指标来看还是较好的,保持稳定,并没有大幅波动。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下通缩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尽管PPI已经近35个月负增长,但目前CPI还是正的。我国2000年通缩时,CPI、PPI等指数都是负的。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结构性的通缩问题,这和目前调结构的要求相关,因此局部产生一定结构性通缩是必然。但不能简单把工业领域的通缩放大看。”他说。
他认为,2015年下半年还有扭转局面的机会。随着下半年房地产企稳回升,出口提升,基础设施投资加大,财政赤字发挥的效用显现等,PPI还是有向正的方向转化的可能。
靠“强刺激”还是靠改革?
经济增速放缓、价格指数走低、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下滑……多重因素叠加,中国经济会否“强刺激”,成为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疑问。
“刺激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经济下滑过快时该刺激还是要刺激,但这种刺激只是让转型比较平稳,改变不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趋势。”刘世锦委员说,刺激政策应点到为止,解决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还是靠改革。
“其实,中国政府对待经济绝不是简单的强刺激,而正专注于修内功。”黄泽民委员表示,中国政府推出的诸多政策表明,中国经济找寻增长点不是靠“强刺激”,而是强力推改革。
2015年投融资改革将全面提速,基础建设投资将明显获益?;圃竺裎彼?,关键是不能让资金投到产能过剩行业,而是引导其在医疗、农业等民生项目上发挥作用,让百姓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政府改革的重点领域。迟福林委员认为,未来中国消费有可能取代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未来五到十年可持续增长的保障。他同时建议:“应破除行政垄断,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通过创新公共财政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加快金融改革等方面啃下结构性改革的‘硬骨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仍有不少潜力,结合新的增长点,还有很多政策创新方向和回旋空间,强刺激并非适合之举。”黄泽民委员说。
“新常态”是否会拉低就业?
2014年,虽然我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创出新世纪以来新高。
专家们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这些会传导、影响到就业领域,加上就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就业形势不可盲目乐观。
“从身边情况来看,往年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就业去向已定,但今年形势并不乐观,必须高度关注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方精云说。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正逐步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为主转型,相比以前能吸纳更多就业。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每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即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一些,就业市场也会保持相当稳定。
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能够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总体处于合理区间。虽然增速比过去略有下降,但GDP总量依然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能实现的增量变大,带动就业的数量也就更多。同时,去年以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准入门槛的降低,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
方精云委员表示,“新常态”下,要进一步完善职工培训体系,为下岗职工的转岗就业提供帮助,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也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加快破解就业结构性失衡的难题。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经济 中国 增长 中国经济 四大悬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