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南京六朝博物馆陶俑"撒娇" 演绎求红包摇断手
“撒娇”
“求红包”
来源:人民网
今年过年,大家忙着抢红包,六朝博物馆里,一组“撒娇”“求红包”“摇断手”的六朝俑,也借由微信传播红了。很多参观者在博物馆里寻找它们,给它们拍照。
六朝博物馆的木质名刺也“火”了。据说,名刺是贺卡的前身,古人拜年,就用名刺。
一组萌俑,演绎微信红包热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六朝博物馆,上二楼,看到一排造型很萌的陶俑。其中两个陶俑面带笑容,左手横在胸下,右手握拳向上。“这对撒娇俑最近很红,你看,那神情像是在说‘给个红包呗’。”六朝博物馆讲解员昌佳介绍。
不光“撒娇俑”求红包,一楼也有一个求红包的陶俑。这是个笑得眯眯眼的陶俑,一只手伸出去,好像在说“跪求红包”。
伸手讨不到红包,再试试摇红包呗。六朝博物馆一楼展柜里有一个很小的青瓷俑,一只手向下,另一只手向前,可惜是断的。“你看,悲催了,‘摇红包’手摇断了。”昌佳的解说,让观众们笑起来。
古代拜年,忙着送“贺卡”
古人过春节,是如何给亲友拜年的呢?其实,从唐朝开始,就有人开始送贺卡拜年了。“在自己的名帖上写上祝福语,署上姓名,叫仆人送到朋友府上,便算是拜年。”这种贺年卡,又叫“飞帖”。
在六朝博物馆负一楼和二楼,就有贺卡的前身“名刺”。这些名刺是木质的,上面写了主人的官位和名字。“名刺相当于现代人的名片,作为给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名刺细长,上面的毛笔字有1500年了,字迹依然清晰。”昌佳介绍,其中署名薛秋的名刺上写的是:“折锋校尉沛国竹邑东乡安平里公乘薛秋年六十六字子春”。这些名刺,反映了那时人的交往方式。
到了唐代,“名刺”演变成一种贺卡,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宋朝时,送贺卡拜年成为盛行于士大夫群体的时尚。宋人拜年有时不会亲自登门,叫仆人带着贺卡,骑马挨家投帖,每到一家大门口,就大喊几声“某某某来拜年了”,然后留下贺卡离开。到明清时,投帖拜年成为普遍的交际礼仪,明代的“名帖”为长方形,一般长七寸、宽三寸,递帖人的名字要写满帖面。“名帖”上名字大表示谦恭,名字小会被视为狂傲。
“摇断手”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陶俑 “撒娇” “求红包” “摇断手” 南京六朝博物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