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南宋官窑:修内司窑与郊坛下窑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 作者:陈平
南宋官窑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充分反映了其与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密切相关性,因此也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北宋“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王朝为了满足宫廷饮食、祭祀和陈设等需要,“袭故京遗制”,在临安设官窑,专门生产宫廷日用和祭祀用瓷,通常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有二,分内窑和新窑。内窑现称“修内司窑”,在杭州凤凰山下;新窑今称“郊坛下窑”,在杭州乌龟山下。 修内司在南宋隶属匠作监,主要掌管皇城太庙缮修兼掌皇室用具配给。
据《乾道临安志》载:“修内司壮役指挥,在万松岭下。”1996年9月发现了坐落于今杭州西子湖畔的凤凰山麓万松岭的老虎洞窑窑址。老虎洞窑窑址南距南宋皇城墙100米左右。在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的西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瓷片标本还原器中,不仅有高质量的生活用器,还有用于祭典的仿青铜器形制的礼器。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即着手进行老虎洞窑址出土瓷片的研究,通过对出土瓷片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制工艺以及陶瓷性能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专家们认为,老虎洞窑南宋地层产品即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瓷。修内司窑初建时间推测不可能早过绍兴二十年(1150)前,最迟不会晚于淳熙七年(1180年)。
修内司窑器特征
修内司窑在工艺上继承了北宋末期汝窑和官窑的特点,同时借鉴了龙泉窑青瓷烧造技艺。器类有各式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和玉器的陈设瓷器,如弦纹壶、贯耳穿带弦纹壶、贯耳穿带方壶、鹅颈瓶、琮式瓶、纸槌瓶、鬲式炉、弦纹三足炉、螭耳弦纹炉、贯耳觚、尊、花插等,还有日用的各式洗、盘、碟、碗及杯等。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写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记载:“修内司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浅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唯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之隐纹如蟹爪,哥窑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修内司窑器胎骨黑灰,带紫褐色调(紫灰色),生烧器则为浅灰色。修内司官窑器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特征是“紫口铁足”。紫口即器口釉薄处呈赭黑色,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铁足是底足露胎处呈黑灰色。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器,前者多为支钉烧,后者多为垫烧。多见薄胎厚釉器(胎最薄者仅1毫米 ),瓷片断面可见3~4层釉层。需要经过三四次烧成和上釉的复杂工艺 。修内司窑的釉色兼北宋官窑和龙泉窑二者之美。《格古要论》称“色好者,与汝窑相类”,釉色粉青为主,其次为月白,还有灰青、米黄等。修内司窑均有蟹爪纹开片。汝窑与龙泉窑中釉下划花较多,修内司窑几乎没有采用刻划花工艺。另外,汝窑等器物的某一部位或多或少有些窑变,修内司窑产品则全然没有,釉色稳定性佳。南宋修内司官窑的工艺精美程度亦远远高于其后之郊坛下官窑。
传世修内司官窑器和宋哥窑器在胎质及其呈色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以至有“官哥不分”之说。
郊坛下官窑
郊坛为古代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今杭州市乌龟山顶现仍有郊坛遗址,通往山麓的宽6米的道路,现仍称为御道?!断檀玖侔仓尽芳窃赜?ldquo;青窑器在雄武营山上、圆坛左右”的内容,说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时,在雄武营山上和圆坛子尚有两处青瓷窑。可知修内司窑直到南宋末期一直烧制青瓷。雄武营山窑,据查在皇城西北,可能就是修内司窑。文中称在圆坛左右的窑即郊坛下窑。郊坛下官窑创立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嘉泰四年(1204年)。
20世纪初,在今杭州市南郊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该窑址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区。东北距皇城两公里,西面紧邻八卦田,窑址三面环山。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窑址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1985~1986年,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又对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后来又进行科学挖掘,发现大量实物资料,並在窑址上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
郊坛下窑器特征
据慈溪上林湖南宋低岭头窑的考古发掘研究,低岭头窑产品是直接承袭北宋汝窑工艺,郊坛下官窑的产品又是承袭低岭头窑而来。
郊坛下官窑器型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有如尊、壶、琮、炉、瓶、洗及碗、碟等。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釉色有粉青、灰青及米黄等色,还有珍罕的蜜腊黄(或枇杷色)珍品。胎色有黑、灰和米黄等色。大部分器物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胎体不属于瓷质,属陶质。有薄胎薄釉与薄胎厚釉器,前者用支钉支烧,后者为圈足垫饼烧 。为 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厚釉瓷器胎体薄如纸,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再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釉面多开片,分大片与小片。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薄釉器多开小片纹,厚釉器则多开大片。官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有 “官”和“郊坛下官窑”等款。
南宋官窑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杭州瓷厂仿南宋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
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 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研制成功。
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19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1987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2009年8月,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 一只精美的薄胎厚釉仿南宋官窑碗终于出炉——标志仿南宋厚胎薄釉官窑研发成功,使南宋官窑最精粹的制作工艺得到真正的恢复,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展厅和郊坛下官窑遗址?;そㄖ讲糠肿槌?,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杭州历史文化资源发掘?;すぷ鞯牟欢仙钊?,于2002年进行了扩建和陈列改造。经改造后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窑的风韵与特色,既突出官窑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 ,又充分反映官窑与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密切相关性。
著名古陶瓷学者叶佩兰、叶文程、余光仁对本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南宋 官窑 修内司窑 郊坛下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