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政协协商开新篇——2014年度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扫描
原标题:政协协商开新篇——2014年度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扫描
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常委会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大考。政协全会开幕式上,俞正声主席将代表常委会作工作报告,并请全体委员审议。
过去的这个工作年度,每隔一周的周四,俞正声大都会坐在全国政协礼堂金厅,主持一场座谈会。
这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会议形式——它的议题大都提前确定,并已列入全国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它通常由全国政协各专委会和民主党派中央共同举办,为了把会议筹备好,它们要提前作扎实的调研;它的与会人员体现了广泛性,党外人士经常占到70%左右,还有与议题相关的国务院部委负责人参与;它的气氛热烈而有序,各有关方面充分表达意见,时有争论甚至交锋;甚至它的会场都很讲究,椭圆形的桌子,让每个与会者都感受到平等。
会议的名字叫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自2013年10月22日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召开起,全国政协便开辟了一个新的协商阵地。
2014年全年,全国政协共举行1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近400位委员参与其中,政协协商的密度与实效因之大幅度提升,从而奠定了新一届全国政协的履职新格局与新常态。
务实的议题 靠谱的设计
2014年10月30日的双周协商座谈会,议题是“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没错,就是这个看似很“小”的题目,登上了全国层面的协商平台。
从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选题思路。水泥窑看似小事,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样的宏观话题紧密相连,以此为突破口,对探索如何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怎样处理固体垃圾?;ど肪车榷加兄匾庖?。
从座谈会选题看,“小题目作大文章”的特征明显,大多是些切口小的重大关键性课题和战略课题。以小切口切入,可以避免因话题太大而让协商虚化,对于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尤其是一些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比如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环境优化、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建筑工人工伤维权,等等。因为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而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协商意见被充分吸纳,完善了相关法规政策,推动了问题解决。
正如俞正声主席所强调的,要善于从关系全局的小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切入点,真正把它研究透,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盘点一年来的议题,还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依法治国战略的明晰,越来越多的政治法律类议题,出现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打破了一开始以经济类问题为主的格局,选题视野更加开阔。如“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等。
因为鲜明的问题导向,让双周协商座谈会不回避问题。迄今为止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中,很多都是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比如去年的“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发展特高压输电,优化电力布局”,还有此前的建筑产业化、城市大气污染、维护职工权益等。这些课题,要么是公众普遍关心却推行效果不明显的领域,要么是新兴行业发展态势不明朗,要么是利益冲突明显的重大问题。
显然,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领域的探索与积累,让它能够轻松驾驭这样关注度高、争议大的命题,并能在众说纷纭中寻求共识与答案。
当然,能不能说很重要,说了管不管用更重要。一个好的民主设计,必须考虑利益诉求与意见的落地问题。政协没有决策权也没有行政权,批量的意见建议如何为决策助力?双周协商座谈会至少设计了以下环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作为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国家部委与职能部门全程参与讨论,还有最终的会议记录会被整理成信息专报递交决策层。
事实也证明,作为会议的成果,多场双周协商座谈会的相关建议已被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纳。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去年4月参加了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呼吁取消赛事审批,让市场主体自由投资赛事。到了去年9月,传来好消息,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决定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
开放的会议 充分的协商
去年1月9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会场成了一场辩论会,主题是核电与清洁能源。
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核电安全的争论,我们应该怎样安全有序地发展核电?业内观点莫衷一是,挺派与反派各执一词,零散的争论并未达成共识,源于双方没有像样的对话,由于掌握信息不全,很多观点都是情绪宣泄,于高层决策和公共理性并无太大助益。
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恰恰提供了对话的平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规模在20人左右,人员构成方面,有政府官员、企业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还包括就议题进行过专题调研的民主党派负责人——有关议题的各个环节的利益代表在场,顶尖的专家学者在场,决定了这样一场座谈会,协商和资政的意味都很浓厚。
正如这场核电的争论。何祚庥院士的发言指向核电站技术的安全性能,几位在场专家针锋相对,你来我往,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交锋。激烈处,会议主持人、俞正声主席笑着维持纪律:“我们是只交锋,不争吵。”
自双周协商座谈会启动以后,俞正声每两周都要在政协礼堂主持一场这样的高强度会议,他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恰与会议的协商性质契合,让会议进行得流畅而高效。大部分时间,俞正声都在认真倾听,但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插话,或问细节或表达观点,而这样的插话往往会起到调节会场气氛、将讨论深化的效果。
之所以有热烈的气氛,还与会议的议程设置相关。一般会议开场会宣布规则,如可以打断、可以质疑、不准念稿,还有注意发言时间等。由于时间短,委员们的发言都直奔主题,全是“干货”,而不是念干巴巴的讲稿。
如此开放的会议,与本届全国政协的工作理念密切相关。去年两会首日,俞正声主席在代表政协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政协各种会议和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
“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重提历史上“神仙会”的“三不”方针,既是对优良民主传统的接续和继承,也体现了本届全国政协在新形势下探索推进协商民主的决心和担当。
“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着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的新要求,在继承中创新,综合运用各种协商民主形式,以界别为基础、以专题为内容、以对口为纽带、以座谈为方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协商民主形式。”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李君如曾高度评价这种会议形式。
政协原来有句老话叫“年委员、季常委、月主席”,常态化履职平台缺失,让政协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而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开启,无疑让协商密集起来,也让委员发挥主体作用多了一个平台。
有人做过一个测算,按一年20次左右双周协商座谈会、一次20人左右参与粗略计算,每年将有400位左右政协委员通过这个渠道发声履职。而一届全国政协5年,这个数字便是近2000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政协委员将有机会参与其中。
政治协商制度的效能,被进一步激活了。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礼堂 履职新格局与新常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