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国家博物馆里过羊年 “三阳开泰”寓意深远
粉彩三阳开泰碗
四羊方尊小燕供图
职贡图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易小燕
春节除了逛庙会,逛博物馆也是一个不错的去处。羊年正月初二,国家博物馆的观众突破了2万人次,“大部分是大人带着小孩来看展览,这是一个可喜的景象”,副馆长陈履生告诉京华时报记者。而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有关羊文化的馆藏作品,对于了解羊的艺术同样不容错过。京华时报为你羊年说羊,看过了这些“羊”,春节才圆满。
博物馆里过羊年
国家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了“迎乙未羊年楹联书法展”,虽然楹联与羊的形象关系不大,但作品的内容却与新春息息相关。据了解,这是用楹联书法展迎接马年后,再次启用该形式迎接新年,既是书画家们的新春雅集,也是他们奉献给公众的一份新年礼物。走进挂满楹联的展厅,浓浓的乙未羊年春节气息扑面而来。
最契合羊年的主题展无疑是首都博物馆推出的《博物馆里过大年:大美吉羊》新春生肖特展,展示了羊是如何从人们生活中的食物来源变为中国文化中祥瑞之物的发展历程。通过这些展示品还能发现羊在艺术创作中流行的主题“三阳开泰”,如清同治时期的粉彩三阳开泰碗,碗外绘有山石、梅花和三只羊,以此寓意阴消阳长,冬去春来。
四羊方尊最“羊”器
“羊作”中最有名气的无疑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四羊方尊,这件重达34.5公斤的礼器是传世商代青铜器作品中保存最为完好且体量最大的一个。艺术史研究者杨卫称,“古语说羊大为美,在人类社会早期,以牛羊为祭品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在祭祀的礼器中取羊的造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职贡图》最早有羊
据杨卫了解,在传世的作品中,羊这一形象的画作在隋唐时期便已出现了。其中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朝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被认为是已知最早出现羊这一形象的作品。该画所描绘的是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全幅共绘有27人,如同游行的队伍一般,自右向左行进。画中的贡品包括高角的羊、鹦鹉、怪石、象牙等等,不论人物的服装还是所携带的贡品,都充满了异国的情调。
稍晚于阎立本的另一位唐代画家周昉也有描绘羊形象的传世作品,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蛮夷执贡图》,大多认为画的是一只剑羚羊。
“羊画”主题日渐丰富
在传世作品中,以羊为画面主体的作品多见于宋代,常见的主题为“三阳开泰”,现已知较早的作品便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羊图》了。该作画面的内容为柳荫下山羊在坡草间徘徊觅食的场景,除羊角和四蹄轮廓稍用淡墨细线勾勒外,其余部分均以“没骨法”为之。尤其是右侧两只白羊,长毛纷披,细柔蓬松,富于质感。因为时间久远,加之没有款印,该画的作者无从考证。
传世至今的多件宋元无名氏的作品皆是早期羊画的代表。而到了明清,“羊画”除了“三阳开泰”这一流行的主题之外,“苏武牧羊”“龙女牧羊”等以羊为背景的作品也有不少,较为知名的如明代浙派画家陈子知的《苏武牧羊图》。
民间工美更爱羊
相比牛、马而言,关于羊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数量有限且不少是无名氏所作。有趣的是,从古至今,民间工艺美术中以羊为造型的作品却非常流行,如雕刻、剪纸、泥塑等。对此,杨卫分析说,作为传统文化中吉祥寓意的羊,它的世俗寓意远远超过精神象征,“当我们提及羊的时候,除了吉祥的寓意之外,不会想到它在精神上有多少所谓的正能量,相比马所寓意的昂扬上进,羊的寓意则主要停留在世俗层面”;加之画史上多见的就是文人所尊崇的梅兰竹菊,“画动物的不多,画羊的就更少了”,杨卫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过羊年 国家博物馆 “三阳开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