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一号文件转基因政策风向之变:把共识当作第一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并首次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昨日对此表示:“要揭开转基因技术神秘的面纱,在尊重科学基础上,能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有一点是明确的,中国的农业转基因产品的市场不能都让外国的产品占领。”
把转基因共识当作第一位的事情
国家层面科普有资金、人力等优势,但科普转基因最大难点不是资源,是组织者的公信力。
转基因科普写进一号文件,虽只寥寥数语,却被许多人寄予厚望。据媒体梳理,这是近九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2007年首提严格执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2008年强调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和2010年提出要加快推进转基因科技重大专项;2012年则提出了“分子育种”这一与转基因相近的说法。而涉及其科普,这还是头次。
多年来,科学界、产业界一直在向公众阐明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但鉴于种种原因,转基因成为一个口水问题。许多所谓“讨论”说白了纯属浪费精力,双方谁也不能说服谁。参与论战的人群常常变换,每换一次辩手,讨论都拉回起跑线重新进行。无数轮口水战下来,有些支持转基因的人已无力再讲已讲过N多遍的道理,而反转者则陷入“我就是不信”的本能式怀疑。再加上转基因争论常被掺进其他因素,如政治阴谋论,局面更是混沌不堪。
由于舆论层面的混沌,我国在转基因推广产业化上一直止步不前,政府对转基因的态度长期停留在“支持科研,谨慎推广”阶段。但转基因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商业应用,而非科研论文上。我国目前转基因政策存在一些尴尬场景,如不允许种植但允许进口;不允许进口主粮但允许进口原料……不能不说都是临时性让步,并非长久之计。
为打破转基因僵局,公众认识是最难解又不得不解的一环。因此一号文件首提“加强科普”才被各方重点解读。民间解读也得到官方的回应,作为文件起草人之一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政府正是希望普及转基因知识,形成共识。先争取公众理解,而不是直接借助专家制定政策、造成既定事实,在某些人看来估计还是偏保守了。但其实只有这样才是更稳妥的进程,才会避免日后出现反复。
但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民间对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工作已进行过多少年了,但局面从未澄明,甚至有些科普者本身成为争议对象。从国家层面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普,当然有明显的优势,如资金、人力等方面都非个人或民间组织可比。但科普转基因,最大的难点还非资源,而是组织者的公信力。
因此,国家层面的转基因科普工作,一方面可调动更多的力量,但另一方面更要组织得法。首先要吸纳、重用专业人才,在做科普工作时,也要坚持公开透明,每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尽量充分地回应质疑。同时也要避免重复讨论,稳步推进,早日将关于转基因的讨论带离“口水战”层次。总之,转基因科普,“重视”只是开始,后续的组织工作才是难点所在。□西坡(媒体人)
转基因前途建立在公众信任之上
科学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后,就很难再进行单向灌输,而须依赖各方妥协让步。
转基因科普很重要,但人们对转基因各持己见已成常态。即便在科技发达的美国,这种隔阂也很严重。美国科学促进会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就显示,转基因几乎已成科学家和公众分歧最严重的科学问题: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可安全食用,但持此看法的美国民众只占37%,且57%的公众认为其不安全。
如何缩小双方间的鸿沟?美国科学促进会认为,“唯一办法就是进行真诚、相互尊重的对话”。其执行主任莱什纳认为,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不是科普讲座而是对话;是交流而不是躲避。说这话,是因“我说你听”式的科普报告和讲座已很难取信于公众,尤其在分歧严重的议题上,“科学结论”未必能消弭惯性思维、立场带来的隔阂。所以,必须让双方了解各自观点,并努力去探寻“某种共同立场”。这实际上就是科学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后应采取的路数:得依赖于双方妥协和让步,而非单向灌输。
而转基因科普宣传究竟如何做才有效果,目前美国科学界也仍在探索。按照过去的做法,美国的科普宣传既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参与,有很多经费也有多种传播形式,如通过媒体和科普报告会进行宣传——在联邦政府中,参与科普最多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不仅资助各种科学教育和科普计划,也收集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信息。在转基因宣传上,美国农业部(USDA)是宣传转基因最多的部门。美国农业部规定,任何在美国的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必须经过USDA的审查评估,USDA将评估结果在其网站公示于众,民众可自由地在USDA官网发表意见。如果反对意见有科学根据,USDA须及时做出书面答复。但若是反对转基因的意见系情绪化指责,USDA会认为没有义务做出回答。
现在美国科学促进会意识到了个中的部分问题,提出要与公众进行平等交流,恢复USDA网站对转基因批评意见和疑问的回复,进而展开讨论,哪怕讨论的火药味十足。这是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是,科学家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更尊重传播规律,采取让公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罗佩克去年10月参加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研讨会”上,就认为科普内容要符合风险沟通原则和受众心理特征,他还对中国官方出版的转基因科普手册《理性看待转基因》书名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不如用“这本书上的信息可以帮助你去认识(或感受)转基因”的说法。更中性亲和的传播方式,更利于科普的被接受。
当然,除了科普方式选择外,转基因是否被人们接受,还得看转基因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度、可重复性及能否接受时间检验,这也是科普绕不开的学理依据。□张田勘(学者)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一号文件 转基因政策 聚焦“三农”问题


河北南宫发现明成化年间七彩圣旨
探访韩国“世越”号沉船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首次出庭受审否认检方指控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国根除腐败
伊拉克和中国油企签署油田开发合同
意大利总统任命朱塞佩·孔特为新政府总理
空军“红剑-2018”演习致力提升体系制胜能力
马德里上演斗牛表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