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当代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
原标题:人民日报学苑论衡:当代美学应升华境界之美
制图:张芳曼
一提到美,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好看、好听。这些用美学术语来说,叫做感性美。但仅仅把美理解为感性美,有失美的完整内涵和本质。从当前实际看,一些“五色”“五音”之类的感性美,缺乏高远精神境界支撑,不足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因此,当代美学应将境界之美作为重大研究课题。
美学研究与审美活动离不开高远精神境界支撑
美有感性美与心灵美的层次之分。即使是低层次的感性美,也应有高远精神境界的支撑,这就是它的超功利性。感性美给人的愉悦感来自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最早提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和非审美感官(味觉、嗅觉与触觉)的区分,显示了审美兴趣不同于实际兴趣的独特之处:视觉和听觉的对象不同于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对象,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用追求,而前者无功用欲念的牵挂。“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不能满足“止渴”的功用、欲念。西方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阐述了柏拉图这一论断的深层内涵,认为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超出功用、欲念之上。视觉和听觉所感到的是事物的形式美,如线条之匀称、音调之和谐等,这些都不能供人使用。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深化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美由此而可以定义为超越功用欲念之意。
声色之美是对人生最低级欲望的超越。人如果仅仅沉溺于“食色”之“性”而不思超越,则无美可言。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格尔也认为,审美感官(视觉和听觉)不同于非审美感官的特点在于前者无占有实体的欲望,不涉及功用、欲念。这些都表明,从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声色之美是对功用欲念的超越。功用欲念乃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而美则是“后”生存之必需。“后”者,超越之谓也。超越不是脱离和抛弃,而是既包含又高于和超出。当前一些美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所推崇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多紧紧捆绑在功用欲念的追求之上,太少超越之意。这种“美”的层次亟待提高。
至于比感性美更高的心灵美,就更明显、更突出地具有超越功用欲念的特性。另一位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在谈到美的特性时强调,美是惟一独特的不计较功用欲念的愉悦之感,可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功用欲念制约之意,有解放人的心灵作用。在康德看来,不计功用欲念乃艺术创造的精髓。“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席勒进一步提出,审美意识是既不受感性物欲限制又不受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活动”,并认为只有具有审美意识的人(“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席勒把美之为美在于自由(超越功用欲念)的观点提升到欧洲近代美学的最高峰。
我决不否认美学应该为现实服务,但从深层内涵和境界上说,美应高于现实。让美一味屈从于现实,必然扭曲美的本质特性。近几十年来,很多人强调美学研究要联系现实。这是一条光明大道,值得肯定和坚持。但当今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过于现实化,甚至是沉溺于现实之中。审美与金钱、物欲挂靠得太紧密,美的超越本质不见了,高远的精神境界不见了。因此,我有时甚至觉得,今日之社会不妨借来一点昔日“象牙塔”里的清风。当代美学研究和审美活动应“面向现实、超越现实”。当今时代需要的“美”,应是以超越现实功利的高远精神境界为本质的真正的美。
结合时代特征深入研究“典型美”“显隐美”“意象美”等境界之美
感性美中的感性形式总是个别的,因而也是有限的。而人的自由本质总是趋向于超越有限、向往无限。人的精神意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就是一个由有限朝向无限的发展过程。通过理性所获得的概念、理念,是一切有限的感性东西的概括,因而也是无限的。这样来看,美之为美不仅在于感性形式,更在于从有限的、感性的东西中把握无限的、理性的东西。西方美学由此进展到属于理性美范畴的典型美。
法国17—18世纪古典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布瓦罗认为,美必须表现人性中理性的东西,亦即普遍永恒的东西,美要创造“典型”。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理论和论断,为这种审美观提供了认识论根据或者说逻辑根据,也为文学艺术中“典型说”提供了哲学根据。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和文学艺术上的“典型说”,大体上代表了欧洲思想文化史上审美意识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即由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理性美,就是在感性形式中体现理性概念——理想、典型。典型美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一个比感性美更为高远的精神境界。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可以吸取西方关于典型美研究的有益成果,但并不需要亦步亦趋地跟随在西方之后片面地研究典型美,因为西方的典型美以感性显现理性为美,把人的自由精神境界放在超时空、超感性的概念王国,造成了美和自由的抽象性。即使西方现当代美学也反对这种传统审美观的抽象性。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就是这种反传统观点的重要代表。
海德格尔认为,天地万物原本各不相同又相互隶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他者(他人、他物)互相融通、没有间隔、平等共处。而西方近代哲学和美学所主张的主客二分,即把自我当作主体,把他者当作客体——认识和使用的对象,却把人与他者“限隔”开来了。前者是“本真状态”,后者是“非本真状态”。“限隔”就是限制、约束,使人的精神失去自由,为使用、功用而操劳,甚至费尽心机,把他人当作使用工具。海德格尔主张通过审美、艺术超越“非本真状态”,返回到自由的“本真状态”。海德格尔所崇尚的“本真状态”不是西方传统典型美所崇尚的超时空的抽象理念,而是时空之内的现实世界。
海德格尔强调,在天地万物相互隶属的大统一体中,任何一物都是其显现的、出场的方面与其隐藏在背后的、不出场的方面的统一体。审美意识(诗、艺术品)通过当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背后不在场的东西,由“显”见“隐”,进入无穷无尽的隐蔽领域。这就是审美、艺术创造出的令人玩味无穷、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世界。在这一全新世界中,日常生活中被分割、被限隔的东西进入天、地、神、人聚合为一、敞开的“澄明之境”中,从而显现其“本真”;某物不再是被人使用的对象,而是在与万物一体关系中被看待,人生由此摆脱了功用的束缚,享有“本真”的自由。这是一种最高的“心灵之美”,海德格尔称之为“美的神圣性”。他曾举岩石建筑的希腊神庙为例,形象地描绘了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神圣的“澄明之境”。海德格尔“显隐说”所称颂的这种“神圣的”美,对于当代社会中那些只讲功用、甚至把人也当做使用工具的现象来说,无疑具有纠偏意义。
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显隐说”,与我国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隐秀说”所讲的意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颇相类似。包括“隐秀说”在内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更明确指出“美在象外”,亦即通过在场之“象”,显现出“象外”未出场的境域,从而体味到一种不分人我、“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类似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境”的美。当今之世,我们既需要“澄明之境”的美,也需要“天人合一”的美。中国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包含“民胞物与”的思想:“民胞”,即人与他人平等互爱;“物与”,即物不仅仅是人所使用的对象。这正是针砭时弊之所需、提高审美的精神境界之所需。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海德格尔对他的“显隐说”所作的详细分析,指明了“显隐”的审美意识如何超越日常生活的对象性关系、功用关系,进入神圣的“澄明之境”;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论证和分析,以显示其现实意义。其次,传统的“意象说”所崇奉的“天人合一”尚具有原始性和素朴性,需要结合当今时代状况进一步丰富发展。这样,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美”一定会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
?。ㄗ髡呶本┐笱姥е行难跷被嶂魅危?/p>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2日 16 版)
编辑:水灵
关键词:当代美学 境界之美 中国传统美学



江西鄱阳湖湿地现“瀑布”景观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过街天桥坍塌致多人死伤
武汉大学?;ㄕ婪?/ins>
阿土伊格四国将加强反恐等领域合作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辞职
新西兰纪念南岛地震七周年
吉林现50根2.5米巨型“糖葫芦”吸引游人拍照
汶川地震十周年图片展在欧洲议会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