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赤脚医生”称谓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和医药匮乏的状况一直是党和国家焦虑的问题。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很多医疗专家纷纷响应,如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儿科专家周华康、妇科专家林巧稚都加入其中,深入农村送医。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人下农村巡诊。然而,这对于广大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来说仍不能解决长期医疗需求。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汇报工作时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在这一著名的“6·26”指示下,经过短暂培训、稍有文化的农村赤脚医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服务乡民,构成那个年代一幅幅温馨又生动的画面。
1965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实施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28名卫生员之一。在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上海浦东新区卫校退休教师黄钰祥,1953年从苏州医专毕业被分配到江镇公社卫生院,经过两年的乡村医疗实践后,1965年底开始参与培养当地赤脚医生。他成了王桂珍从医的第一位老师。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文章实际是一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黄钰祥、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都全文转载,也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毛泽东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王桂珍则被看做“赤脚医生”第一人,她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
?。ㄕ岳钛夂椤冻嘟乓缴?mdash;—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赤脚医生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