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海军潜水员水下330米出舱 创饱和潜水纪录
原标题:海军创全国饱和潜水新纪录
潜水员出舱入海巡潜
1月20日,4名海军潜水员从饱和居住舱完成“减压”走出舱门,通过了严格体检和心理测试,标志着海军300米饱和潜水专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并创造了水下330.2米巡潜全国新纪录。
参试的4名潜水员均来自海军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支队。该支队支队长刘杰说,300米是世界大多数潜艇的极限深度,能否在这个深度进行高效的潜水作业,关系到高效精准进行援潜救生的关键问题。同时,它对提高沉船打捞、水下施工、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等作业能力,推动潜水医学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具有大深度饱和潜水能力。
“要是不舒服,一定要说出来”
1月4日13时26分,饱和潜水试验开始。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的该支队4名潜水员徐晓、高杰、张恒银、李勇跨入高压舱,开始进行饱和加压。
饱和潜水的潜水员在300米水下就要承担31个大气压,相当于每平方米几万公斤的负荷,这种负荷让潜水员身上的每个细胞都承受压力。
随着仪表数据的不断上升,潜水员感到呼吸困难、关节疼痛,甚至慢慢产生了味觉的缺失。“舱内达到26个大气压后,胸口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徐晓、高杰出现了头晕恶心、站立不稳现象。”李勇在随身笔记中记录下了试验感受。
大深度饱和潜水风险很大,对潜水员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要求也极高。资料显示,曾有发达国家在进行大深度饱和潜水实验的过程中,仅仅因为温度控制不当,潜水员在舱内牺牲。
此次试验指挥员王鹤鹏副支队长介绍说,为保证试验万无一失,该支队专门成立了指挥所、潜水组、装备保障组、医疗保障组等各领域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并先后制定了10余份方案预案和详尽完备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同时邀请军地潜水专家、医院教授等授课。从码头训练、30米潜水训练、60米邦司潜水训练,到最终的300米饱和潜水试验,分阶段、分层次对潜水员进行加压、体能、心理等专项训练,让潜水员们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逐步战胜超高压环境和恐惧情绪。
高压舱的滋味常人无法体会,从开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到后来精神恍惚、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危险随时可能出现。在这个完全密闭、高压的环境中,一旦身体出现病症,很难救治,进不去也出不来。而精密的高压舱,一旦哪个管子耐不住压力出现故障,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于是,所有专家骨干一起铆在试验现场,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做到“秒级反应”。
“感觉骨头被压得厉害,关节像脱臼一样伸展不开,整个人就像被真空包装的食物。”徐晓在日记中写道。
加到28个大气压时,指挥组暂停了加压进度,采用心理、医疗、营养等干预措施,帮助舱内潜水员调整状态。“继续加压!”仅仅过了12分钟,氦语音通话系统传来了舱内潜水员的声音。徐晓、高杰刚刚感觉不适症状有所缓解就继续请战。
“要是身体不舒服,你们一定要说出来!”监视器前,守候的专家一再叮嘱。
1月5日7时30分,加压表指向300米。这是此次试验计划加压的最大深度,潜水员们不断向舱外人员敬礼致意,告诉战友们饱和加压顺利,已做好深潜准备。
“没关系,请继续下潜”
潜水钟是潜水员进入深海的载具,主要用于在深海和生活舱之间转运,同时又是潜水员在深海作业的休息站。
5日22时38分,徐晓、张恒银、李勇从生活舱经由过渡舱进入潜水钟,踏上了深海征程。高杰作为替补,留在生活舱待命。
潜水钟与过渡舱脱离后,被钢缆牵引拖曳到通向深海的月池上方。随着指挥员王鹤鹏一声令下,搭载着3名潜水员的潜水钟,被缓缓吊放入月池。
入水近一个小时后,潜水钟抵达300米深的海底。
深潜艇等潜水器进行水下作业时主要靠机械手,在执行救援、打捞、切割等精细化作业方面,远比不上潜水员的手工作业。潜水员出舱巡潜,身体直接暴露在深海压力下进行作业,犹如航天员的太空行走,然而深邃极寒的海底却充满?;屠选?/p>
3名潜水员合力打开位于潜水钟底部的舱门,徐晓穿着潜水服,背着氧气瓶,第一个钻出潜水钟,游入无尽的黑暗中。他说:“刚刚出去的时候非常不适应,人在水下感觉体能消耗特别快,呼吸阻力很大,暗流很大,很难保持身体平衡。”
第二个巡潜的是李勇,他曾经顶着近2节的水流,在87米的海底拼搏了5个多小时,将一枚沉没的鱼雷打捞出水,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作“核潜艇”,这一回,也是他巡潜的时间最长。
他用头盔上的照明灯,将周围的海域探索了个遍。试验成功后,李勇说:“除了高压之外,水下特别寒冷,尽管穿着新式的热水潜水服,但仍然无法抵御如此低温,体能消耗非常大。”
张恒银是3名出舱巡潜的潜水员中潜得最深的,他探摸到了330.2米的海底。张恒银身高1米81,入选潜水集训队后,他事事冲在前头,几乎每一个动作都练了上千遍,100多册操纵规程大多被他翻得起了毛边。训练时有着永不服输的劲儿,对潜水技术的研究有如痴如醉的劲儿,下水后有敢打敢拼不怕难的劲儿,他也因此得了“张三疯”的外号。这一回,他正是靠着这股劲儿,一举刷新了全国饱和潜水记录。
按照试验计划,3名潜水员完成系列规定动作后,返回潜水钟,开始上浮返回母船。
“很累,尤其是胯部会疼得厉害”
减压,就是将舱内压力逐步减小到1个大气压状态,让潜水员安全返回到正常环境中。这个过程漫长而细致,作业程序细化到潜水员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最为重要的是对舱内气压的控制,要慎之又慎,如果减压过速,原本在高压下溶解在潜水员肌体里的惰性气体会瞬间冒出,危及生命安全。
1月6日8时10分,完成海底巡潜任务的3名潜水员,乘着潜水钟返回海洋岛船,进入生活舱开始减压。从31个大气压减到正常,需要近14天。这些天里,他们在长11米、横截面直径两米多的圆筒状舱中度过,将压在周身的巨力慢慢抽离。
平时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完成的动作,在生活舱中都属于高难度动作。从睡觉的地方到洗漱的地方只隔一个舱门?;蛔銎绞?,人们轻松一步就能跨过去。但在舱内这是个艰难的“旅程”:抬腿、伸腿、迈腿,原本轻而易举的事现在变成了一系列分解动作,“很累,尤其是胯部会疼得厉害”。
1月20日9时,4名潜水员减压结束后出舱。
“此次试验是海军首次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饱和潜水技术应用于实际潜水作业,300米深海终于有了海军潜水员的身影。”王副支队长自豪地说,此次试验的成功,不仅摸索出一套科学、实用、安全的大深度潜水程序,还创新了一套先进、完善、有效的深潜医学监护和干预手段,掌握了一批深潜环境、深潜技术、熟悉深潜程序的技术参数,为今后大深度饱和潜水的实战化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海军潜水员 水下330米 出舱 创纪录



百花争艳切尔西花展
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防空旅进行跨昼夜实战演练
芝加哥举行2018年美国餐饮展
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开幕 军民融合成就瞩目
“天鹅座”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
夏威夷火山岩浆流入太平洋 形成有毒蒸汽云
美国务卿威胁对伊朗实施“最严厉”制裁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