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纵议 纵议
反恐,国际社会果真团结一致吗?
法国《沙尔利周刊》上周遭遇恐怖袭击,对法国乃至欧洲社会造成严重冲击,许多国家民众纷纷举行反恐大游行。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法国官方组织的游行,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卡梅伦、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等约40个国家的政要手挽手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目的是向国际社会展现共同反对恐怖主义的团结形象。
面对恐怖主义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国际社会果真做到团结一致了吗?是否都能像中国一样“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尽然吧。倘若团结一致,某些国家就不会庇护中国“东突”恐怖分子,美国或许也不会将个别国家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一些国家也不会批评西方国家对《沙尔利周刊》血案等恐怖袭击的反应“虚伪”……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团结”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团结。一方面,因为地缘、宗教、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原因,欧美国家并没有把它们之间的“团结”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其表现就是可以对针对欧美内部的恐怖袭击作出一致反应,但对于发生在其他地区的恐怖活动则反应不一。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根本就谈不上“团结”,它们同情、纵容恐怖分子,甚至把支持他国恐怖组织视为削弱对手的重要手段。
当国际社会聚焦《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事件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恐怖分子还在其他地区大开杀戒,制造恐慌。在西非尼日利亚,“博科圣地”大肆焚城屠杀,已至少造成150人死亡,尤其骇人听闻的是,这些恐怖分子竟然强迫幼童充当人体炸弹!在中东伊拉克,“伊斯兰国”打死了28名库尔德人员,同样骇人听闻的是,枪决2名俄罗斯特工的行刑者竟是一名约10岁的儿童兵。法国恐怖袭击事件举世关注,而非洲、中东地区遭遇的恐怖袭击却严重缺乏关注,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是反恐“双重标准”的重要表现,也是对国际社会“团结一致”的一种反讽。近年来,非洲、中东、南亚等地区遭遇的恐怖袭击日趋频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国家维护自身稳定的能力有限,特别需要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但欧美的反应却远不如对法国遇袭那般强烈。
不同国家对于不同地区的恐怖袭击事件反应不同,不排除地缘因素所致,但还有一些更严重、更不团结的情况存在,那就是在对恐怖组织的认定上存在“双重标准”,直接导致一些恐怖组织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支持。众所周知,“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博科圣地”、索马里青年党是当今世界上威胁最大的四大恐怖组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规模和活动范围都小一些的恐怖组织,它们通常在一国国内或几个邻国范围内活动,可以说远离欧美等世界权力中心。就是在面对这些恐怖组织时,许多国家没有与当事国坚定地站在一起,有的基于宗教同情因素,有的则基于赤裸裸的零和博弈考虑,试图借助这些恐怖组织制造当事国的混乱,达到“此消彼长”的效果。一直以来,中国都奉行“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的立场,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但当中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时,一些西方国家却开始含沙射影,妄图将恐怖事件与民族、宗教矛盾挂钩,甚至为一些恐怖组织提供国际舞台和资金支持。在这样的“双重标准”模式下,对于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团结一致”不过是空谈罢了。
后冷战时代,恐怖主义威胁呈上升态势。全球反恐任务任重道远,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真正团结起来,切莫为反恐设置“双重标准”,切莫为恐怖组织提供“突破口”,切莫重蹈“伊斯兰国”壮大的覆辙。
编辑:曾珂
关键词:沙尔利周刊 法国恐袭 恐怖主义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