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风格及特点
原标题: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风格及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11次出访31个国家,足迹遍及亚、非、欧、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洲,并在13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国家主席在海外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是外交理念、外交思维和外交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是大国“大外交”的一种大手笔。这些署名文章,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内涵丰富、信号清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功能和价值,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对外宣传效应。
纵观这13篇海外署名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个性鲜明的风格及特点,是习近平执政理念以及个性鲜明的领导风格、语言风格在另一个领域、另一个主场的延伸、拓展和体现,是习近平执政理念以及领导风格、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执政理念以及领导风格、语言风格独特而重要的视角。这里,特就其海外署名文章的风格及特点作一探究:
一、 既讲“中国故事”,又播“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就是讲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是“怎么走来的”,现在“怎么样”,要“往哪里去”?讲她所走的道路、她所确立的制度以及她所秉持的理念,这里面包含着讲清楚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讲清楚她“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等等。讲中国故事是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的主基调、主旋律和主线。在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都会着力去阐释中国的发展状况,从中播撒“中国智慧”。比如,他发表在法国《费加罗报》上的文章就写到:“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发展新阶段,正在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致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的文章又讲到“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其中,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在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中,他还经常引用中国古诗词、先贤哲人语录,比如,他用“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表明自己访欧“是为和平而来”;用“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来感悟中法关系50年的发展历程;用“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来强调要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用“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来倡导中欧要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和马尔代夫关系;用“中国古话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来表达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友谊;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来倡导中澳关系要遵循的原则,等等。在他署名文章中还有不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事基于心愿,心愿越大,力量就越大”,等等。这些先贤哲人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哲理,是中国文明的符号和象征,是一个“文明古国”和“文明大国”所特有的底蕴,包涵和充满着丰富的“中国智慧”。
二、 既凝聚共识,又解惑释疑。随着中国这个“大块头”持续快速发展,自然会越来越多地引发外界的联想、揣测和猜疑,甚至还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非议、质疑和打压,这既是中国自身“成长的烦恼”,也是世界对中国所折射出来的“心理无奈”。面对这种状况,特别需要解惑释疑,去积极主动地发声,发现和寻找彼此的契合点,搭建起思想认知的桥梁,系上情感交融的纽带。习主席一篇篇海外署名文章,就是一座座桥梁、一条条纽带 。在出访国主要媒体上发表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出访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传达讯息。在这些重要信息中,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阐述式,即从正面阐述中国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比如,他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撰文告诉人家,中国的周边外交方针、政策和理念就是“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和“亲、诚、惠、富”;又比如,在习主席的文章中讲的最多的是“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而且每每讲到中国梦时,又往往推己及人,都会自然而又巧妙地与对方国家的标志性发展战略作对接。他在讲“中国梦”的同时,就分别提到过欧盟的“欧洲2020战略”、韩国的“第二汉江奇迹”、法国新的法国梦、德国“工业4.0”战略、斯里兰卡的“马欣达愿景”、“印度故事”,等等,这种既以我为主,又推己及人的话语表达,很容易找到思想共识和情感契合,达到同频共振、心心相印的效果。另一种是解答式,即针对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疑虑乃至敌意,表明立场、态度和原则。习主席反复讲中国梦,其重大意义,就在于通过讲“中国梦”来告诉国际社会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做什么不做什么,中国梦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给他国带来怎样的好处,消除他国对中国产生的忧虑,是一种内外相通的表达。另外为消除外界的担忧,他还用“狮子论”来阐述中国的特性:“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他还说欢迎各国搭上中国发展的“便车”,坦诚中国是一个“大块头”,但这个“大块头”不会“挡了别人的道”,等等。这些文章特意选择在“当地权威报纸”上发表,可以说是出访前对国外媒体“种种分析和猜测”的“很好回应”。特别是“中国梦”,作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主题,尤其需要向外界传达,以达到对内凝聚共识,对外解惑释疑的目的。
三、 既让故事讲理,又用数字说话。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继续延用和保持他善于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引数据的风格与特点,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习主席曾说,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好。他发表在比利时《晚报》上的文章,一开头就写到“我曾看到两个故事”,然后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感受到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他发表在马尔代夫《今晚报》上的文章,也讲述了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两度到过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国王伏素福也3次派遣使者来华的故事,以此说明中马友谊来往源远流长;他发表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上的文章讲述了两国高僧法显开启千年佛缘、郑和七次远航的历史纽带、患难见真情的米胶协定,以及两国人民在印度洋海啸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话;他发表在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上的文章,生动列举了被誉为“光明使者”的澳大利亚眼科大夫格拉翰姆为中国多名眼疾患者进行手术,而当澳大利亚多地遭受严重火灾时,中方迅速向澳方提供火灾卫星数据,施以援手,留下了许多两国友好来往的佳话。他发表在《新西兰先驱报》上的文章,生动地写到:“提及中新关系,我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两幅动人的画面”,随即讲了两国人民在危难关头相互帮助和支持的故事。这些故事和事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东西,它往往带给人温暖,触动两国人民的情感,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回忆,既“走心”又动心。在让故事讲理的同时,又用大量数据去支撑,这在习主席海外文章中也随处可见。他在回顾50年来中法关系时,一连用了七个“第一”,把中法关系的高质量一下子凸现出来;他常常用两国间的航班数、人员往来数、经贸发展数据等来描述两国人民你来我往的亲密程度,比如,他的文章写到:中法每周有近60次、中德每周有70多次航班往返、中韩每周有多达800多个;又比如,中德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走来走去,中欧“双方每年人员往来达到550多万人次、互派留学生27万多人”,“去年,中韩人员往来达822万人次,不出两年,我们就有望迎来年度人员往来千万人次”,中蒙“两国人员往来约130万人次”,中国和印度“去年,两国人员往来达到82万人次”,中澳“2013年两国人员往来突破150万人次”;经贸数据更像一串串音符,流淌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论述中国与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这些年的经贸往来时都盘点列出了一大串数据,比如,他写到中德两国“迄今有82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两国政府的6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运行顺畅”,等等。正如习主席自己文章中所说的,“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友谊和合作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更多的丰富的商品、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好的学习机会。”故事、事例、事实和数据,让习主席海外署名文章充满力量,更添魅力。
四、 既搞“顶层设计”,又兼“具体施工”。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一国一地就是去确定大的原则、明确大的方向、澄清大的是非以及规划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便是“顶层设计”。在习主席的署名文章中,常常会对双边关系的未来及发展,提出诸多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描绘出愿景,比如,他在韩国《朝鲜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就未来的中韩关系,鲜明地提出要做到“4 个坚持”,即坚持睦邻友好,增强相互信任;坚持互利合作,强化利益融合;坚持和平稳定、守护共同家园;坚持人文交流,搭建友谊桥梁。又比如,他在蒙古国《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蒙关系发展,提出了“四点愿景”,即中蒙应该成为可信赖、负责任的战略伙伴;可共享、谋共赢的互利伙伴;可交心、常往来的友好伙伴;可携手、促和平的合作伙伴。再比如,他发表在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报上的文章,规划了两国的未来,即要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互利共赢的发展伙伴、相互支持的坚强后盾、相知相亲的真挚朋友?;贡热?,他在印度《印度教徒报》上撰文,提出两国应该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在新西兰《新西兰先驱报》撰文,提出双边关系的美好未来,就是努力打造利益交融新格局、开创人文交流新局面、提升多边协调新层次,等等。这些“坚持”、“愿景”、“经验”和规划等,都是一种着眼未来、面向今后的顶层设计。特别是他在蒙古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撰文中提到的“一带一路”的构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构想,都是双边乃至多边“顶层设计”的大手笔,眼光长远、胸襟开阔、气势豪迈。大手笔的实现离不开“具体施工”去推动,需要一笔一笔地画、一件一件地落实。讲到中法关系时,习主席就明确提出当前“要不断深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新能源、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领域互利合作,加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步伐”;推动中蒙关系要“在铁路、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矿产开发和深加工等项目上合作,包括“互办文化周、举办中蒙友好交流知识竞赛、中蒙歌曲演唱大赛、汉字书法大赛、体育赛事等丰富多彩活动”;中国和新西兰“双方应该巩固农牧业等传统领域合作基础,同时不断打造新的合作亮点”,突出“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领域”,新西兰在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取长补短、互为所用”,等等。在这些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施工”中,都是经贸“唱戏”、人文“奏乐”,以经贸往来为经,以人文交流为纬,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完整的双边、多边发展路线图。
五、 既主题突出,又各具特色。和平、发展,合作、友好,互利、共赢,这12个字是贯穿习近平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的一根主线,是一贯的主题和主旨。这既是中国人民的意愿和期盼,也是世界人民的心愿和向往。正如习主席在蒙古国《日报》撰文所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有力。”在习主席的文章中充满着对这一时代主题的生动诠释和倡导,充满着对这一时代主题的高举和传递。比如,他的开篇之作,即发表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的文章,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地讲了自己为“四个而来”,即为和平而来、为推动合作而来、为交流互鉴和为共促文明进步而来。又比如,他这方面思想的代表作,即发表在韩国《朝鲜日报》上的文章就认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到4个坚持”,而这4个坚持就是坚持友好、合作、和平与交流,而且他就是来“叙友好、话合作、谋发展、维和平”的,等等。其他每篇文章几乎都可以找到这一时代主题的身影,可以说这一时代潮流在他署名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他几乎每篇必讲、每篇必强调,是反复讲、一再讲的灵魂与核心。在反复阐述这一重大主题思想的同时,习主席又针对不同出访国的具体国情特点和双边关系实际,各有侧重地强调一个次主题,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有的侧重于增进互信,有的侧重于巩固传统友谊,有的侧重于经贸合作,有的侧重于人文交流,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叙旧,在于巩固和加深彼此的友谊和感情。特别是,习主席的文章,从题目到开头再到结尾,不少篇章都烙上明显的出访国“地域特色”,涂抹上深厚的“地域色彩”,尤其是每篇文章的题目,作为“文眼”,画龙点睛,十分出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针对荷兰作为“欧洲重要的门户”,又是访问的第一站,文章的题目用了“打开欧洲之门”的形象提法;法国作为中国在欧洲乃至西方第一个“老朋友”,文章以“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为题到位点题;面对“发展速度之快、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堪称“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国家关系发展的典范”的中韩关系,以“风好正扬帆”为题作精确的概括;根据蒙古国这一“马背民族”的特点,文章题目用“策马奔向中蒙关系更好的明天”抒发情怀;而塔吉克斯坦作为雄壮多山、雄鹰展翅翱翔的“高山之国”,文章以“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为题栩栩如生,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章开头或结尾,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勾勒出生动的画面,烘托出丰富的情感,语言优美、文采飞扬。比如,“让圣洁的哈达传递中蒙两国人民世代的友谊,让辽阔的草原承载中蒙共同发展的梦想。”“2000多年来,丝路上驼铃清脆、马蹄声声,承载着友谊和合作的使团商队往来不绝。” “感受椰林倒影,水清沙静的迷人风光。”“中斯两国友谊合作之舟必将在波澜壮阔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追逐民族发展的梦想。”这样的文章语言生动而不枯燥、鲜活而不呆滞、形象而不刻板、精准而不粗泛,既是一篇篇严肃庄重的政论文,又是一篇篇雅俗共赏的美文。
六、 既为出访定调,又展个人魅力。海外署名文章,可谓是习主席出访前发出的一张名片,它既是一种思想载体,又是一扇形象窗口。在习主席每篇文章中,都会明白无误地给这次出访定位、定调,比如,访问荷兰,文章直接点出“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要同欧洲伙伴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提高中欧关系水平。” 而且还用“四个而来”作进一步的阐述;访问法国,“是为了总结过去、传承友好、继往开来,推动中法关系更上一层楼”;去德国,告诉人家“全面深化中德关系,缺的不是利益契合和共同目标,而是勇气、胸襟、视野”,自己是“补缺”来的;访问韩国,则为了“叙友好、话合作、谋发展、维和平”;到蒙古是一次“走亲戚式的访问”;到塔吉克斯坦是“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到好邻居、好兄弟家中作客”;来斐济访问的目的,就在于“增进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农林渔业、旅游等领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深化多边协调和配合,把中斐传统友谊提升到新水平。”这些定位、定调,既释放出一种决心,又传递着一种信心,既平等待人,又真挚坦诚,获得了“满堂彩”,更使泱泱大国的领导人形象立体而不扁平、具体而不抽象、亲近而不疏远、丰富而不单调,更具魅力,更加充满力量。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巨大效应,不仅仅在于文章本身写什么和怎么写,更在于习主席是在身体力行地推动和实现外交战线上的“用笔领导”,在推动和影响世界发展走势的同时,为国家和民族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赢得更大话语权,占据更多主动权。(文秀)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习近平 海外署名文章 风格 特点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