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100年前中学课堂学什么? 有英语课,学生蛮拼的
原标题:100年前中学课堂学什么? 有英语课,学生蛮拼的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十中校园实景图。其中的南园是中式园林,小巧玲珑,极富诗意。现在仍存于校园中(画圈处为上世纪的南园,上图为现南园)。
上世纪初,杭州的初中生们,课堂上都学些什么?老师是怎么上课的?
前段时间,今年9月新上任的杭十中校长孔晓玲在查阅学校历史资料时,发现了当时杭州中学教育的一些记录,让她异常惊讶。
“上世纪初,我们的教育非常先进。”孔晓玲觉得,当下的学校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也需要对传统进行梳理,了解当时教育的先进做法,融入到现在的教育之中, “很希望能找到当年的一些原始资料,比如课表、教学大纲、教材、老师的教案等等。”
如果你有保存当时的资料或线索,欢迎告诉我们或学校。
上世纪初中学就有英语课,每周六节
杭十中创建于1806年,是浙江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中学,前身为宗文义塾,在1907年改名为宗文中学,当时,是闻名浙东的中学。
孔晓玲说,杭十中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培养了一批首屈一指的大家,比如戴望舒、吴晗、张天翼等。这些大师,中学毕业时基本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和当时优秀的教育肯定有联系。”孔晓玲说。
当时的教育到底先进在哪里?从当时校友回忆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拼凑起上世纪初的初中生求学图景。
校友金世宣,1919年毕业于宗文中学(杭十中前身),曾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他在记录中说,当时初中是四年学制,课表里,有国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伦理学、理化等几门课。
那个时候,英语是极受重视的一门科目。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他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连续两年从上海商务印书馆订购《英语周刊》,每周一期。初中毕业后,他准备投考杭州邮局的一个职位,要考三门,其中一门就是英语,其他是国文和地理。
1941年毕业的胡启俊记得,初一时,语数英三门课,每周都有6节。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绝对不比现在低。要知道,现在的初中,英语课一般每周也只安排5节课。
学校不大,腔调却很足。除了教室、餐厅、寝室和办公地点外,图书馆都没有,却有一个正统的中国式花园,名“南园”,可供师生们在饭后散步。
也重视体育。沈锜是1933年毕业的。他记录说,学校有个操场,可以玩球,他们最常玩的,是一种用脚踢的皮球,规格和足球差不多。还有一个“雨操场”,有屋顶,下雨天也可以用。在“雨操场”,有专门的老师教太极拳,是“一位黄岩籍的教官,穿了代表江湖好汉的扎脚绸裤,从‘太极出虚’,一步一步很耐心地教各种把式”。
博物馆馆长当老师,水平杠杠滴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宗文中学,学校里不分教务、训导、总务等处,只设两位学监,分工大致是一个监管教务,一个监管总务,训导事务则两人都管。如果有争执,最后的决定权在校长手中。
老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是海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几乎给每一位老师都起了外号。有的外号源自老师所教的科目,比如“韩博物”,因为教的是“博物课”;有的源自籍贯,比如“刘东阳”,是因为这位老师是东阳人。
有不少老师水平很是了得。
在1941年毕业的刘欲团的记忆中,有一位教生物的韩士淑老师,不单编写教科书,上课非常生动风趣,还会带学生实地操作,按照日本种植水稻的技法亲手种一亩水田,人气超高。
这位韩老师早年在日本读大学,回国后,曾任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再到宗文中学任教。馆长当老师,这水平自然也不是一般的高。1924年,韩老师在西泠印社潜泉发现了世间罕见的“淡水水母”,震动国内外生物学界,这淡水水母也被命名为“韩氏淡水水母”。西泠印社得知这一重要发现后,在潜泉四周设铁栏杆加以维护(《西泠印社志稿》记载“泉水清洌内生淡水母为世界稀见之生物”)。当时,韩老师只有三十多岁。
还有一位教理化的蔡绍伦老师,是浙江大学的高材生。当时理化实验仪器缺乏,他会自制简单的仪器,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一次他在粉笔上蘸了点化学药品,丢到地上发出噼啪的声响,即使顽皮的同学也会睁眼张嘴惊叹不已。”
那时的学生读书就很拼,学习到半夜的不少
上世纪初,宗文中学读书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除了少数杭州本地人可以“走读”外,其他都住学校。住宿条件非常艰苦,三片木板,一个床架,再加一个蚊帐架子,就是一张床。每间寝室,容纳三四十个学生,“从外面望进去,只见一片蚊帐”,很是别致。
学校有制服,是西式的,上课时一定要穿,但外出时没有硬性规定。那时西式衣着还不流行,平时不上课,大家穿的都是中式衣服,长衫大褂为主,其次是短衫唐装。
那时候学生读书很拼。每学期的期终考,是件大事,几乎每个同学,在考试前一周,就要自修“抱佛脚”。有的开“夜车”,晚上读到半夜或更晚,有的则开“早车”,清晨四五点或更早就起床了。
学校每天的晚自修到九点,为了省电,九点后电灯就全关了,要到第二天下午五点左右再开。想要“开夜车”或者“开早车”的学生,就得自备洋蜡。于是,在考试前夕,教室内都是烛火辉煌。
“很希望能找到当年的一些原始资料,比如课表、教学大纲、教材、老师的教案等等。”孔晓玲说,比如她对很多校友提到的博物课很好奇,教什么,用什么教材,很想了解。但除了从校友回忆录中找一些片段记录,这些系统性的资料都找不到。因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抗日时期,日军入侵杭州,宗文中学颠沛流离,很多珍贵资料都遗失了。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100年强 中学课堂 英语课 杭州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