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贾平凹:把自己尽量做好 才对得起胸中情怀
配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首席记者:王彦
贾平凹抬头认真盯着眼前这位上大数学系三年级女生,她把一道关于“小说《废都》里传统文化的缺失与迁移”的题目抛向了作家。有那么一刻,小说作者似乎想伸出手去,同晚生后辈轻轻相握,感受一下年轻的、正为文学沸腾的温度。
上周末,由上海市社联与文汇报社主办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演讲季(简称文学季)第四场迎来了一位重磅嘉宾。台上,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与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长江学者、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坐到一起,共谈“文学与我们的生活”。台下,座无虚席,加座、席地而坐,直到“站无虚席”,容纳300人已是饱和状态的礼堂,在讲座开始前已寸步难行,无处可站。主办方把过道里站着的读者请上讲台,直接挤挤挨挨坐到了嘉宾身旁。于是,便有了开头一幕。读者席从台下一直延伸到台上,与其说这是一场气氛热烈的互动,毋宁说这是一群文学之子,合围而坐,聆听文学的圣歌。
有一道光,我们彼此照亮
当天下午2时许,同所有读者一样,贾平凹饶有兴味地观看大屏幕里的配音PPT介绍。那是关于他的介绍回眸,大到他对八百里秦川的情结与意蕴,细至当年他踏入校门时精确的步数,在PPT中一一娓娓道来。淳厚的男声尾音刚落,满堂掌声里也有贾平凹的一份,不敏于辞的作家连连称“好”,照例带着浓烈的秦腔。
专门制作的PPT是送给嘉宾的惊喜,却也道出主办方的初衷—都市如香槟泡沫般璀璨的灯火里,必有一盏属于文学。点亮后的光芒,既可照耀到彼端,同样熨帖着此端。
自从10月25日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开启文学季大幕,前四期以来,格非、杨扬、方方、汪涌豪、孙甘露、罗岗、贾平凹、陈思和8位作家、学者先后走进讲堂,与读者们共赴文学之约。每次3小时,既有作家与学者基于同一主题下的独立演说,又有嘉宾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互动环节。在《开放的写作》、《安顿在城市的文学》、《文学创作和个人表达》、《情感与故事》、《迁徙与阅读》、《法自然和现实主义创作》等一个个题目下,既有嘉宾们抛出相呼应的观点,比如“文学是观照人心的”和“文学给人否定与超越的力量”,也有读者和嘉宾灵感碰撞后的针锋相对,比如“作家该不该追逐社会风潮”。每一场观念交锋后,既有读者约定下次再见,更有嘉宾们连连称道不虚此行。
有种情怀,我们共同激荡
“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我们时常惊恐不安。”有读者问贾平凹,作为一名在读的大学研究生,自己已然感到文学坚守的道路漫长并险阻,身为成名已久的作家,他是如何长久地保持创作的激情与兴奋点。一言道出场内许多读者的心声。就连陈思和也引颈期待贾平凹的回答,作家是如何做到平均一年半到两年就创作一部新长篇,且篇篇经典、部部有新意的呢?
全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贾平凹,只见他举起一只拳头比划,“如果一头猪不好好吃,本该长120斤,结果只长了80斤,灵魂从原来这么大,最后缩成了拳头般大小,下一世便只能投做一只弱小的动物。”他试图用佛家的轮回观点、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来表述,无论怎样的身份,无论生命里哪个阶段,“把自己尽量做好,才对得起胸中情怀”。
对于主会场近400名读者以及设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视频分播点的近300位听众而言,“情怀”是众人聚集到一起的最大理由。风调雨顺的年代,固不会有艾青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式的直抒胸臆,但岁月失语,惟文能言,上海市社联、文汇报所能做的,便是让情怀对话,让文学大爱共同激荡。
正因为此,文学季系列讲座开始以来,不断感召着城市里向往文学的人群,特别是青年文学爱好者。现场从来座无虚席。而第一期后,工作人员发现,外地读者甚至一些身有残障的听众都不惜跋涉而来。读者找到我们,我们找到读者,随后一起投奔文学。
有个方向,我们携手前往
每场文学季演讲结束,嘉宾们带走文汇讲堂为其度身定制的PPT光盘,所有读者揣着刊有嘉宾长篇人物稿的《文汇讲堂》小报称心而归。而对于文汇讲堂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而言,新一期的讲堂筹备已经提前开启。“从大家到大家”是唯一的目标。前一个“大家”是作家、学者、有大成者,后一个“大家”则是知识受众,是每一个文学梦想的盛开。更值一提的是,在文学季搭建起的学习共同体里,大受裨益的何止是读者一方。讲堂本身,乃至嘉宾们都时常有种感觉“这是次‘借脑’的灵感启迪”。
东方讲坛·文汇讲堂文学季12月20日就要暂告段落了,作家韩少功与评论家王晓明将做客最后一期。5次相约虽然短暂,却能让星火成薪火,启程与交接在城市每个角落。一切正如陈思和教授所感慨的:“文学与1980年代比,并不至无人问津,只是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受众被分散化。而文学季的活动让大家看见,如今,在文学的世界里,依然可以温暖如初。”
文学世界里,愿做一砖一瓦
文汇报与社联为什么要合作推出本届文学季讲座?用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的话来讲就是:“一方面是时代背景决定的。上海的城市正在快速变化中,我们需要寻找思想的定力、灵魂的安顿,在历史巨大的变迁中找准未来方向。另一方面,吸引我们的是文汇报中正平和的气质、深厚人文的内涵,以及媒体本身的公信力与传播力。
从今年初开始,组织方就开始酝酿,选择的讲座既要能契合时代、切中现时生活,在社会中产生共鸣,又能彰显上海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在排出思想、情怀、方向、时代、大众、文化影响力等一串关键词后,敲定了“文史哲”三季专题—“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文学与我们的生活”、“历史与我们的未来”。核心是“我们”,意为每个人都是参与者。
“文学与我们的生活”的主题既定,就要考虑邀请不同地域生活的代表性嘉宾,他们扎根的土壤不同,那么创作风格自然各有千秋,这就是如今的文学季演讲嘉宾阵容—格非来自北京,方方是湖北人,孙甘露是本土作家,贾平凹扎根西北,韩少功来自海南,几位作家来自天南海北。
水泄不通的现场、在讲台上席地而坐的读者,文学季受欢迎的程度有目共睹,连哲学季的演讲嘉宾、华东师大教授高瑞泉也特地赶来,坐在台下当一名文学季的听众。
上海正在构筑国际文化大都市,必须有具备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文化事件与文化人物。在此过程中,我们愿做一砖一瓦。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贾平凹 废都 情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