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城市“鬼屋”频现折射信仰迷失
有人花钱吃喝,有人花钱点歌,现在不少人愿意花钱买惊吓。继暑期汉阳造一鬼屋引发热议,今日武汉最大“鬼屋”“花魁渊禁区”将在光谷国际广场2楼开幕,展出40天时间,学生等年轻群体将成为鬼屋消费主力军。主办方还日薪千元在武汉招聘“鬼王”,吓人也能当做职业,但惊吓尺度如何把握成为争议焦点。(9月8日《楚天金报》)
扎堆玩“鬼屋”,是这个即将过去夏天的一阵风。“鬼屋”能给人提供“恐怖体验”,而体验者中,囊括了还在念书的中学生、大学生,和已经工作的白领,几乎将年轻人一网打尽。因此,“鬼屋”在暑期生意最为火爆。然而,暑期已去,武汉最大“鬼屋”——“花魁渊禁区”,却逆袭而上,这似乎告诉人们,武汉将会四季“闹鬼”。
然而,相比上海,武汉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今年夏天,上海先后上演了近十场“鬼屋”探险,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万圣节,堪称上海近几年“鬼怪”最疯狂夏季。以至于,有网友调侃称:“今年夏天不太热,是不是鬼屋的‘阴风’吹遍了上海?”这似乎比较形象地反映出了,寻求“鬼屋”恐吓带来的感官剌激,已成为现代年轻人一种流行的休闲模式。
然而,中国是目前世界为数不多的“无神论”国家之一,因而国人不信鬼神,信的是科学,信的是真理。既然没有鬼神的存在,又何来的“鬼屋”?不错,“鬼屋”中的场景都是假的,那些“鬼怪”也都是真人扮演的;问题是,既然“鬼怪”都是假的,为何还如此受到热捧?既然“装神弄鬼”,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公安等相关部门,为何还对其大开绿灯?特别是,从深层次分析,城市“鬼屋”频现,折射出了信仰迷失。
因此,面对“鬼屋”,最该引起人们关注的不应该是“恐吓尺度”问题,也不是“鬼屋”该不该从国外山寨过来,该不该取缔的问题,而是当今社会公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问题。在这个科学进步的文明社会,连年轻人都不信科学信鬼神,这显然更值得当今社会反思。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科学理念和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引导公众树立牢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做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显得尤为迫切。(汪昌莲)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鬼屋 信仰 迷信


带?;丶?/ins>
2018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全面开启
土耳其总统表示将扩大在叙军事行动范围
2018年留日学人春节招待会在东京举行
巧手创业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美丽乡村过大年
“暖阳行动”——冬季送给孩子们的温暖
莫斯科遭遇连日暴雪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