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铁凝:青春无悔,《青春之歌》不朽
———在杨沫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杨沫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8月2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北京文联及首都各界代表人士出席了会议,总结杨沫卓越的艺术成就,缅怀她的理想信念。杨沫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为背景,是新中国诞生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作品1958年在《北京日报》副刊甫一连载,即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成书后一版再版,迄今总发行量已达500万册,可以说感动和振奋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本期副刊特选取纪念会上的两篇发言,并经发言人润色成文在此发表,以纪念这位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她的作品。
上世纪5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构成了新中国文学灿烂夺目的景观。在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众多杰作中,有一部作品,它闪耀着青春和理想的光辉,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和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探求,以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鲜活的艺术形象、深挚的人性人情,感动和启迪了千百万读者。如今,这部作品的手稿,永久地陈列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是它的作者——杨沫先生留给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近60年来,杨沫与《青春之歌》,这个名字和这部书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国青年的记忆之中,在几代中国人的青春岁月里,都有《青春之歌》的旋律在回荡。
1914年9月25日,杨沫出生于北京,1995年12月11日,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1岁。李渔说过:“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之心。”终其一生,杨沫都是革命的歌者,她高擎着青春的火炬,满怀激情地探求人生和社会的真理。在她的笔下,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她的《青春之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到今天,这部作品发行已达几百万册,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并改编成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青春之歌》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
就我个人而言,《青春之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塑造的那些人物。记得巴金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读完一部小说,头脑中还留有一两个人物的印象,那么这部小说就算成功了。林道静、卢嘉川、林红、江华……这一个个青年布尔什维克的形象,浮雕似地定格在我们心中。这些人物,无论是成熟、坚定,还是纯真、迷惘,他们身上都有着丰沛的性格和情感的力量。如今的读者不曾经历过那样的考验,但是,我想,我们都会强烈地感到,这一切是如此真实,那些人物,他们的热情和勇气,他们的承担和牺牲,都在感召着我们、引领着我们。
这种“真实”来自艺术创造,更来自生活,来自作者丰富的生活实践和深切的生命体验。在大浪淘沙的大时代,无数青年经过艰辛的探索,最终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忠诚无畏的革命战士,杨沫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早年的困苦生活磨砺了她坚韧独立的品性,社会的黑暗使她愤怒,民族的危亡令她奋起。“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和她笔下的那些青年革命者一样,在共产主义思想的感召下,她确立了反抗与革命的志向,毅然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1936年,杨沫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9年,她在冀中一带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担任过县妇救会主任、抗联会宣传部长、报社编辑等?;肪车南斩?、斗争的残酷没有使她动摇和退缩,相反,这段“一生中最有意义、最为光彩”的经历,锤炼了她、造就了她,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也是在这个时期,杨沫开始了文学创作,相继写出了《某家庭》、《死与逃》、《怒涛》、《苇塘纪事》、《七天》等抗战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对杨沫来说,她的写作和她所投身的伟大事业完全是一体的,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使她的写作成为一种庄严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先后在人民日报社、北京妇联、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尽管工作繁忙,但杨沫感受着峥嵘岁月的召唤,感受着一个写作者最深切的冲动,她不得不写,她必须把那些故事讲出来,必须让它流传下去。1958年,杨沫写出了《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并未使她停下探索与创造的脚步,她立志完成“青春三部曲”。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沫先生遭受了不公正的批判和打击,身心俱损,但她依然没有停止写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她的笔再一次焕发了青春活力。她深情地说道:“一个作家应当呕心沥血,把最美好,能感动读者、能净化读者灵魂的作品献给人民。”在这样的信念激励下,杨沫先生分别于1982年和1990年出版了“青春三部曲”的另外两部———《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为革命者的青春留下了壮美的长歌。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杨沫先生横跨文学艺术的诸多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除了“青春三部曲”,她还创作了大量剧本、散文和近百万字的中短篇小说。她的《自白———我的日记》,展现几十年心路历程,不仅是研究杨沫文学创作的宝贵材料,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杨沫先生对文学深怀虔诚,对作品精益求精,我们知道,《芳菲之歌》这部小说最初名为《东方欲晓》,在它付梓前,杨沫先生就进行过一次大幅度改写。小说出版后,她仍不满意,在上世纪80年代对其“几乎全部改写”,并把书名改为《芳菲之歌》。正是以如此勤奋不懈的追求和劳作,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杨沫先生构筑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1992年至1994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杨沫文集》七卷,全面收录了先生在新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留下的朵朵英华,缕缕芳菲。
杨沫先生曾经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筹委会副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她在北京文联和北京作协工作期间,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广泛团结作家,为北京文艺界的团结和文联、作协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沫先生就像一盏温暖的明灯,接触过她的人,无不被她的平易近人、豁达宽厚所打动。她一生成就卓著,却始终不失赤子之心、书生本色,她经常说:“我们不是为了金钱而写作,不是为了个人的名位而写作。我们的笔尖凝聚着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深挚的爱,凝聚着对真理、对人类进步事业深深的爱与向往。”直到病将不起,杨沫先生仍然关注着她所深爱的文学事业,在离世前,她立下遗嘱,把《青春之歌》的版权以及一批手稿、文物悉数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先生的高风亮节,必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杨沫先生毕生都在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伟理想而奋斗,她的笔为时代而写,她的心与人民相连,她的追求和家国命运熔铸在一起。李大钊曾经满怀激情地表达过中国现代青年的青春梦想:“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也正是杨沫先生毕生的梦想,前辈的奋斗和创造,化作了一曲不朽的“青春之歌”,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今日之中国,正是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之中国,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讴歌人民创造历史的精神和风姿,这是每一位中国作家面临的重大主题。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和纪念杨沫先生,就是要从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中汲取力量,体悟肩上神圣而光荣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ㄗ髡呦抵泄骷倚嶂飨?/p>
编辑:罗韦
关键词:杨沫 青春之歌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