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老百姓是文化的主人
著名作家冯骥才:唤醒文化自觉
冯骥才寄语广大网友和党员领导干部:扬清扶正 人人给力
我们这代作家天生是和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我们是“责任的一代”
问:您曾说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命运的驱使,是出于对祖国、对民族、对同代人命运的关切,为了使民族的悲剧不再重演,请您具体谈一下。
冯骥才:我算是十年“文革”后最早拿起笔的一批作家。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时候每一篇小说发表后,就会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当时家里没有电话,更没电脑,只靠通信。信箱每天都堆满了信,一开信箱门,里边的信会“喷涌而出”。写信的人天南海北什么地方都有,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他们的感受和肺腑之言。最让我感动的是,打开信时,有种沙沙的声音,什么响声呢?他受到你的感动,给你的信是流着眼泪写的,泪水把信纸微微粘上,揭开信纸时便发出沙沙声,这使我特别感动。你会觉得你的心跟读者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这一代作家天生是跟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我们是“责任的一代”,我们非常清楚为什么写作。所以说,后来我转身去做民间文化遗产?;?,仍然出于一种责任。
作家应该最有平民意识,不是精神贵族
问:您多部优秀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或市井人物。您缘何对普通人的命运尤为关注?这反映了您怎样的一种文学观?您写他们寄托着怎样一种理想?
冯骥才:我觉得作家应该是最有平民意识的,不是精神贵族。普通人,这个概念如果用一个庄严的称谓,就是人民;如果用一个通俗的称谓,就是老百姓。但老百姓是时代真正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经历、命运、向往、喜怒哀乐,以及真实的生活与境遇,才是最重要的。一个时代的本色实际在老百姓身上;任何一个时代和历史的真实,都记录在那一代老百姓的命运上。所以我觉得作家的眼睛永远要盯住老百姓,尤其盯着老百姓中的弱者。关切他们是作家的天职。
文化遗产并不是属于过去的,它属于未来,属于我们的后人
问:这些年,您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您曾经说过,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感到人孤力单,觉得自己像是那个跟风车战斗的堂吉诃德。您这样做的动力来自哪里?
冯骥才:知识分子跟时代是共命运的。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像一个大转弯,来不及做全面、充分和科学的思考。在现实困境的逼迫下,急匆匆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就这样,不知不觉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文明——文明的传承,出现了一些瓦解和断裂,这个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愈来愈明显。这是让知识界非常担心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块土地上五千年生生不息,跟我们优秀的中华文明分不开。然而,我们民族的精神不是空的,更不是几句口号,它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地保存在我们的文化遗产里,并靠着这雄厚的“遗产”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容易过多地关注物质化的事物,精神性的文化和文明的载体就会被漠视,甚至受到冲击??傻笔蔽颐抢床患叭ハ胝庑?,不会马上有这样的文化自觉。那么文化应该谁先自觉呢?应该是知识界先自觉。因为知识界天经地义是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做这个工作的。文化遗产并不是属于过去的,它属于未来,更属于我们的后人。所以我们这代人必须把遗产的?;ず臀拿鞯拇谐械F鹄?,不要叫它出现断裂。
我们只有一边不停地跑,实际去做,一边不停地说道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问:您刚开始?;っ窦湮幕挪?,遇到哪些困难?怎么把它做起来的?
冯骥才:我们刚开始发动非物质文化遗产?;さ氖焙?,人们按照习惯,向我要两件东西,一个要红头文件,一个要经费,经费是绝对没有,红头文件也没人给。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一个省一个省去跑,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跑,去做动员。那时地方的官员,县长、乡长、村长听你说的话,根本听不懂,我们只有一边不停地跑,实际去做,一边不停地说道理,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只说不做不行,所以当时我说我们必须做“行动的知识分子”。用行动证实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唤起人们的思考。当然做起来十分艰难。有人称许我卖画做抢救,其实卖画的那点钱能干多少事?能救下来多少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样做,更是为了给我们自己鼓鼓劲儿。这么干有点悲壮,但悲壮地做事感觉很好,能够激情满怀。
老百姓是文化的主人,只有老百姓把自己的文化当回事了,爱惜了,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问:非常不容易!在您的倡导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在是否好了很多?
冯骥才:让我高兴的是,通过十几年来政府、学界和媒体的工作,人们渐渐有了文化的自觉。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开始知道要?;ず米约旱奈幕挪?。有些村落的村民已经不允许文物贩子进村来买东西。再比方说,最近我们在做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时,河北省井陉县召集全县的动员会,要把这个调查作为“文化立县”的工作来做。近年来我遇到的这种事情愈来愈多。有的时候到一个地方演讲,另外一个地方的县委书记带着不少干部跑来听,想得到启发。常?;够嵊幸恍┑胤?,县里的、村里的,把他那里文化遗存的图文资料拿来,请你帮他们认定,给他们提提建议怎么才能保护好。我觉得全民的文化意识正在一点一点觉醒,这最重要。老百姓是我们文化的主人,只有老百姓把自己的文化当回事了,爱惜了,才能真正传承下去。这是非常令人高兴的变化。
一边是文化遗产?;さ淖ㄒ等耸考?,一边专业人才又“报效无门”,这是不正之风的一种表现
问:还有什么令您担忧的吗?
冯骥才:虽然说近年来有不小的好转,但文化遗产仍然面临冲击,消失的速度仍很快,这不能回避?;乇芪侍馐遣桓涸鹑蔚摹U庑┪侍獾闹⒔嵛姨腹簧?,今天说另一个问题——专家太少了。我们现在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1219项。但这些国家重要的文化财富的后面,80%以上是没有专家守护的。没有专家,只靠传承人自己去保护吗?保护必须有科学的指导和科学的方法,我们现在极度缺乏!地方政府申遗成功后,便扔在那里没人去管,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令我们担忧。
可是我们并不是没有人才呀。现在不少大学的研究生在学习“非遗”?;?,每年都会有一些“非遗”研究专业和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毕业,但是不少研究生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一边极缺专业人士,一边专业人才又“报效无门”?其实,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有“非遗”的?;さノ唬热绫;ぶ行摹?ldquo;非遗”博物馆等等,都有编制。但这些岗位里,有的把编制给了关系户,给了一些与“非遗”和文化不相干的人。这种事已经不属于文化自身的事,但是它关系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乃至成败。坦率地说,这种情况在整个文化界都很普遍,不少文化部门的人不懂文化,有损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不正之风在组织和人事上突出的表现,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把这个月饼奢侈化、土豪化、庸俗化了,把我们的月饼变质了、变馊了、变味了
问:多年来,您醉心于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您怎么看风气与民俗的相互作用?
冯骥才: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一半在我们的经典里、典籍里,还有一半活生生地承载于我们美好的风俗里。
马上又要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了,中秋民俗就非常美好。在农耕社会几千年里,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要以节庆庆祝丰收。恰恰在这个季节里——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人们从这圆圆的明月中诗意地想到了人间的生活美满,家庭的团圆。中国人把家庭的团圆看得最重,可以说家庭的团圆,人间的和谐美好,是我们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凝聚力??梢运?,中秋的传统主题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力。
月饼是中国人一个非常美好的创造。它一边象征明月,一边象征人间的团圆,里边放一点甜的东西,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甜美。非常朴素,非常诗意,非常美好。这就是我们的节日,我们节日的灵魂。
可是这些年,我们把这个月饼奢侈化、土豪化、功利化、庸俗化了,把我们的月饼变质了、变馊了、变味了,实际上把我们传统的美好的东西丢失了,同时把一些功利主义的庸俗的东西偷换到月饼里面去了,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风气。别小看这小小一块变味的月饼,我们失去的是整个中秋。所以,我非常赞成以节日为切入点,狠刹歪风邪气。
刹歪风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怎么变“非常”为“正常”,变被动为主动?
问:请再谈谈您怎么看这种不好的社会风气?您对狠刹歪风有何建议呢?
冯骥才:多年来,我们过分地注意经济快速的发展,对道德、精神各方面的建设抓得不够,歪风滋生,得不到抵制,舒舒服服地形成了这种风气,甚至形成某些恶俗。这个风气确实伤害和败坏了我们。现在努力去刹,明显见了成效。去年春天,突然一刹,很多人还不习惯,因为以前吃惯了、喝惯了、拿惯了。当时我说,对于一些人应该换换活法了,现在看换是换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
一个是,还是有些人把现在狠刹歪风看成“非常时期”。心想请客送礼、吃吃喝喝这套先停停,避避风头,过了这阵子再说。因此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非常”真正变为“正常”。只有正常了,风气才真正“正”过来。二是现在这种风气的转变是被动还是主动的。凡事被动的都靠不住,主动才是从根儿上转变。
把“非常的”变成“正常的”,靠什么?靠的是制度,严格的具体的明确的制度,这也是依法治国里面的“法”的一部分。把被动的变为主动的靠什么?还是要靠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我觉得价值观教育是根本的。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会主动和自觉地这样做,而决不会那样做。
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坚持数年就正常了
问:刚才您谈的,我们从去年急刹车,治理这种风气,大家可能还不适应,但确实还有一个怎么把它坚持下来,防止反弹的问题。
冯骥才: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来证明这个。一年多以前我下去,当地留你吃顿饭已经不会像过去那么丰盛了,桌上放了几个家常菜,说“特殊时期,特殊时期”。那表情好像有点没面子。他虽然是这么做了,可是从观念上还没有完全纠正过来。现在没有这个问题了,你下去以后,就是简单几个菜,或者是当地一点风味的东西吃吃。这对于我们来说挺好,也亲切,那种大吃大喝很浪费时间。现在这种吃饭也不耽误谈正事。我觉得现在逐步走向正常,这个很好。但要确保真正正常下去,还是要制度化才行。
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坚持数年就正常了。因为风气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用民俗学的一个词叫约定俗成,所谓约定俗成就是大家都接受了,最后你不必非得要他这么做,他自己就这么做。这个过程,必须先去扭转,转变风气,还要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下功夫。
官场风气清,社会风气才会正
问:那么党风政风和民风社风的关系是怎样的?
冯骥才:风和俗是相互的,上风下俗,上面的风气就是官场的风气,下面的风气是社会和民间的风气。上下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下面大吃大喝,办喜事、办丧礼都讲铺张,金钱至上,比富炫富,那种庸俗的社会观会造成一种社会的氛围,一定会影响到上面的风气??墒巧厦婺?,如果也是这样,他也会请客送礼、大吃大喝,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互相影响的东西。
我们说希望社会风气清正,清和正是什么呢?就是说官场的风气应该清,社会的风气才会正。如果官场的风气不清,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什么歪的、斜的都会出来,所以官员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官员的价值观老百姓能看得出来,你盖个房子是为了你的政绩还是为了老百姓的需要,这个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官员说,我依靠我的权力、我的决定,我就盖这个房子了,老百姓知道你房子是为了宣扬你的政绩的,老百姓也没有别的办法,那好你干你的、我干我的。这对社会风气自然会起到负面的引导作用。
老实说我们风俗里边、老话里边,也有不好的东西。最不好的就是“升官发财”了。它传播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观念,好像升官就能发财,就是为了发财。几千年封建社会都是这样,今天决不能再这样。
反腐败最重要的是树立正气,树立一个国家民族的正气、党的正气,让人们清晰看到党纪国法神圣不可侵犯
问: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讲奢靡的东西,反对奢靡您什么感受最深?
冯骥才:反奢靡是扬清抑浊,反腐败是扶正祛邪。讲奢靡就很容易产生腐败。腐败,腐蚀我们的社会,败坏了我们国家和整个民族的肌体;决不仅仅是一个腐败分子弄走多少钱;可怕的是它像一个个癌肿物,存在我们的肌体中,恶性的癌细胞要扩散、发展、转移,最终毁掉我们的政治生命与国家生命。因此,必须要坚决和彻底根除它。我认为反腐败最重要的是树立正气,树立一个国家民族的正气、党的正气。
现在的反腐败,我觉得在两点上已经让人们非常清晰地看到了:第一点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点就是党纪国法神圣不可侵犯。这两条着着实实放在那儿,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深信不疑。这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个确定了,大家就觉得有信心了。
现在这个变化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十分赞成的。然而,我们官场的风气,还没有扭转过来。所以我希望反腐斗争能够坚定不移,纠正风气的工作一定死抓不放。我不认为是一年半年能够解决的,需要一点一点坚定不移地扭转,哪怕扭转到我们下一代。因为,反腐对于国家是一种使命,决定存亡的使命。它深刻的意义也许到了明天会看得更明白。
“把权力关进笼子”中很重要一点,是在权力能够转化为利益这个环节上立一道闸
问: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党员干部面对的诱惑更大、更多,您觉得应该怎样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
冯骥才:今天干部与过去不同,面对着市场,面对着种种物质诱惑。手中的权力又与利益直接联系着。应该说,官员面临的挑战比革命年代要大。那么靠什么战胜种种诱惑——价值观。价值观在党员干部身上应该是最鲜明的,因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是由信仰决定的。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失去了信仰,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不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
再一个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官一任,当然要有政绩。但现在已经普遍地把政绩当做个人升迁的阶梯。这种不良的政绩观导致了“面子工程”“鬼城”“野蛮拆迁”等等;只干能与自己的政绩挂勾的事。解决这种不良的政绩观,还是要从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入手;反过来说,衡量官员的价值观,要看他政绩观的表现是否良好,是否正确。
在充满利益诱惑的时代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十分重要,因为权力直接发生利益,也会给权力的拥有者产生利益。怎么将权力和这些东西摘勾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权力——尤其权力能够转化为利益的这个环节上,应立一道闸,还要有监督机制,十分具体的得力的监督机制。凡是涉及到与利益相关的环节上都不应由个人决定,尤其对一把手的这种权力应有限制。这还是要靠制度来解决。
拜金主义,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面是最糟糕的东西
问:您怎么看与廉政文化相悖的拜金主义?
冯骥才:拜金主义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面已经成风,它是最糟糕的东西。拜金也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记得两三年前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有一个记者问我,怎么看国家的价值观。我当时说国家的价值观应该由国家说,我不能说,但是我知道哪个词不能够写进国家价值观,第一个不能写进去的就是“钱”。一个只为钱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当时有人说,我们的钱并不多呵,我们不需要钱吗?我说,钱是我们的需求,但不是我们的追求。价值观是一种取向,一种追求。有时候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凡是拿钱买不到的东西都比金钱宝贵,比如说友谊拿钱买得来吗,健康拿钱买得来吗,生命拿钱买得来吗?真正的爱情拿钱买得来吗?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品格、气质拿钱买得来吗?都买不来,这些东西都比金钱重要。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钱到处流通,有巨大作用,但是钱的价值是什么,应该怎么获取,这些问题必须要思考清楚,讲清楚。
希望领导干部多看书多思考
问:对今天党员干部的教育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冯骥才:很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多看看书。我们的社会发展这么快,领导接触的人跟以前不一样了,面临的事物、问题也大不一样了,甚至是全新的。平时陷在大量公务的压力下,很难静下来去想一想更宏观的也更根本的东西。因此希望领导干部多看一点书。书的最大作用是启发思考。最好请一些相关的部门的专家学者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不只是采用党校办班的方式。办班是集中的学习与思考,看书是日常的忙里偷闲的学习与思考。此外,还希望领导干部多跟知识界交朋友,老一代的领导人跟知识界关系十分密切,西方也这样,多一些好友,交谈中彼此引申,共同探讨,受益良多。
一个国家,一个人,都需要定力
问:您开始是篮球运动员,然后当了作家,后来又走上参政议政的道路,现在又从事教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军人,这么多年您是怎样走过来的?有哪些人生感悟与我们分享?
冯骥才:一个人只要活着什么都可能碰上,甚至遭遇意外。人生的路不会是坦途,我体会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人,都要有定力。有定力才不会迷失方向,不会随波逐流。
那么什么是定力?我以为,人的理想是一种定力,思想和信仰是一种定力,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一种定力。我做过很多的工作,干过业务推销员、当过塑料印刷社工人、画工、学校的老师,很曲折,很多坎坷,但是我心里怀着的东西一直不变——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与责任,在任何时候,不管多困难都不会变。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定力,往往就会患得患失。这是我几十年来个人的人生体会。
我把这些社会职务当作一种责任,比义务更重要的是责任
问:在您担任的多个职务中,您最看重哪一个?
冯骥才:我的职务确实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有行政级别的职务,都是社会职务。但我把这些社会职务都作为一种责任,所以今年我虽已年过七十,还像上班的人一样干活。我觉得比义务更重要的是责任。责任需要担当。无论在政协里面建言献策,大胆地、真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还是在文学艺术创作里面描绘生活情感、述说思考;或者在文化抢救工作上致力?;の颐敲褡逭涔蟮奈幕?;还是在教育领域培养年轻一代——我觉得它们同样重要。职务不重要,事情重要。虽然我的事又多又重,但如果把它作为责任,就没有压力,因为你是主动地去做的,心甘情愿的,没人强迫你。
我觉得有责任的人是幸福的。我特别佩服五四时期的那些作家,因为我的年龄正好跟他们衔接,那时候我见过茅盾、冰心、巴金,特别跟冰心、巴金接触很多。我曾用了几个词,表述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一些东西,就是大仁、大义、大爱、大美、大勇,我觉得人应该有一种大的胸怀。我们这个时代风云激荡,我们的文化又博大精深,我们面对的东西都是很大的东西,我们知识界的人应该有胸怀。历史到了今天留给我们这代人太多财富与太多告诫,我们要传承历史文明,还要致力推进当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我的中国梦是文明的国度
问:请您描述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梦?
冯骥才:我的中国梦,说起来不复杂,就是希望我们的国家高度的文明。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呢?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都已表述得清清楚楚。国家依法治理,社会平等,政治清明,人际和谐,人皆友善,自由又尊严地活着……想一想《桃花源记》,中国人自古不就是这个梦想吗?一个美好和文明的国度。人最高的享受是文明的享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序的、健康的,同时精神世界又是丰富的,有信念的。人人内心有法律的尺度,能够自律。当社会出现不好的东西,我们的法律可以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美好的文明的社会是我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只是朝着那里一步步实实在在地走。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会离目标愈来愈近。
问:最后,想请您给广大网友和党员领导干部题写一个寄语。
冯骥才:扬清扶正,人人给力。
(采访整理:景延安 韩亚栋 陆云达)
采访札记: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传奇人物,却在天命之年挺身而出,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他在写作、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四大领域纵横穿梭;他争分夺秒地保护我们即将逝去的宝贵文化遗产,数次卖画筹资;作为国务院参事和连续6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他因敢于直言而备受关注……8月2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我们见到了刚刚从河北古村落?;は殖〈掖腋匣氐姆腈鞑畔壬?。
这座外观别致、现代的艺术研究院,由天津大学建设,以冯骥才先生的名字命名。远远望去,青藤盈眼。这是当年铁凝向他推荐的一种品种别样的青藤,数年过去,如今已是绿意满墙。冯先生把他生命经纬的艺术精华和文化理想,都装进了这座充满诗意和灵气的艺术殿堂。他把自己40多年来搜集的文化艺术藏品无偿拿了出来,用于研究、教学和展示。在他的精心设计之下,研究院俨然已成为一座文化艺术的博物馆。原始陶器,魏晋雕塑,辽代绢画,明代画版,晚清寿屏,各有千秋……就连通往院内场馆的直梯门,也被他赋予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诗之门”,门两侧还镶嵌着雕刻作品:左边是英文《奥德赛》,右边是中文唐诗,意为“打开文明之门”。出门即可看到先生手书的院训: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置身于此,不知不觉沉静下来。伴随着冯骥才先生的娓娓道来,我们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文化人对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深刻关切和深层思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已经深深融进了他的血液。他仍然在不停地奔走和写作,孜孜以求他心中的中国梦——一个文明的大中国。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冯骥 文化 老百姓 风气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