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六旬老人花30年寻找滇缅抗战老兵:要让忠魂回家
戈叔亚在缅甸八莫寻找远征军墓地
戈叔亚在贵州公路“24道拐”
不能让远征军这扇历史大门关闭
本报记者 张文凌 《 中国青年报 》
62岁的戈叔亚,用30年做了一件事:寻找抗战老兵——活着的和死去的。
这段找寻,将他从青年变为老年。而那些老兵,最年轻的也已经80多岁,更多的老兵早已撒手人寰。
今年是滇西抗战胜利、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70年。作为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成为媒体最抢手的采访对象,他曾经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在家里分别接受了报纸、电视台等5家媒体的采访。他的博客点击量更是超过100万人次,他的博文被认为是“了解滇西抗战史最为详实的信息来源”。
然而,让戈叔亚为难的是,他觉得自己患上了“写作障碍症”。30年来,他翻山越岭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可 “那么痛的生离死别,那么重的不公不义,那么深的伤害,那么久的遗忘,那么沉默的痛苦”,他说自己无论怎么努力,写下的文字也只是“半截山水,不是全幅的写真”。
1983年的一天,到腾冲县出差的戈叔亚无意中来到腾冲国殇墓园,他惊讶地看到这里竟有9000多块中国远征军的墓碑。他惊骇万分,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刚毕业一年多的学生,他竟然不知道在自己的家乡曾经有过惨烈而悲壮的战争。
二战期间,为了保卫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大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至1944年的3年间,中国投入部队约4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协同英、美等盟国到缅甸对日作战。在滇缅印的抗战中,中国远征军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20万,其中牺牲人数10万。而在这10万人中,有5万人是在第一次入缅战役中打了败仗仓皇撤退途中非战斗死亡的。
可是,这么惨烈悲壮的战争,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几乎没有媒介记载或报道过。学校里不教,媒体上不谈。“数万中国士兵的骸骨和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如此轻易地就被高山野草所湮没而不为国人所知!”学历史的戈叔亚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
之后他开始寻访在昆明的老兵。他去政协、民革、黄埔同学会要老兵的名单,因为没有单位介绍信,他常被冷眼相待。在那个年代,研究这段历史还是禁区。但也有朋友暗中帮助他,那时老兵们都是60多岁的人,听说有个年轻人在到处打听他们,便口口相传,“叫小戈来采访我”,他渐渐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老兵。
“滴滴哚哚,滴滴哚哚……在缅甸撤退时,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没完没了。40多年了,这个声音就像耳鸣一样,从来就没有从我的耳朵里消失。半夜常常因为触摸到死去战友的尸体而惊叫起来,醒来看到的是睡在旁边的老伴。”这是30年前,老兵王鉴对戈叔亚说的话。
这位又瘦又小的老人成天穿着一件旧风衣,骑着破自行车在街上摇摇晃晃。只要见到戈叔亚,就拉着他的手不放,不停地说:“我们肝胆相照。”数十年在劳改队敲打石头,使老人的手粗糙如树皮,但是戈叔亚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温情。
那个时候,除了战争细节,戈叔亚从不敢问老人解放以后的遭遇,害怕惹麻烦。但即使这样,老兵们也足以认为戈叔亚与他们“肝胆相照”了。
这些在烽火中幸存下来的士兵,在战后长达几十年里,动荡不已,万里飘零。他们中大部分人都遭受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戈叔亚所采访过的老兵,有的蹲过监狱,有的被打成反革命坏分子管制劳动,有的沦为乞丐,有的流落异乡再也没有回来。
老兵崔继圣的女儿,一个在招待所里的洗衣工,不善表达感情的她在见到戈叔亚后说:“几十年来,你是第一个问起我父亲的人,虽然他死了,但我们全家都很感谢你。” 崔继圣曾是负责主攻松山主峰的第八军荣一师三团代理副团长,当年戈叔亚找到他时,他靠在学校门口卖瓜子维生。戈叔亚想拍一些照片,却被老人严肃地拒绝了,他说这有损他的军人形象。
80年代中后期,一名台湾人想通过戈叔亚找到一批远征军老兵,给他们每人每月提供200元的生活费。然而,当戈叔亚再去寻找那些他采访过的贫困交加的老兵时,他们已经没有一个人活在世上。
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务农的由国彬,战争中失去了右眼和几个手指头,后来靠剩下的几个伤指在县城帮人修理自行车艰难度日。
为了帮助由国彬,戈叔亚将老人接到家中,并在昆明一家单位给他找了一个看大门的工作,但当这家单位知道老人是远征军后,立即拒绝了他。戈叔亚万分难过,但70多岁的由国彬向他深深鞠了一躬,转身离去。后来,当戈叔亚带着有人愿意救济他的消息兴冲冲地去找他时,由国彬已经去世。
80年代,整个国家都忙于经济建设,而戈叔亚却沉溺于寻找老兵,“无论工作、走路、吃饭、睡觉、做梦,脑海里都被老人哭诉的故事塞得满满的”。
他通过朋友找到一些当年的旧报纸杂志和外文资料,并与海外的中国、日本、美国老兵以及老兵组织取得联系,然后将所获的支离破碎的资料、采访记录进行整理、对比和更正,再带着军用地图、指北针、录音机、照相机,前往滇西实地考察。直至多年以后,滇西抗战的轮廓才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滇西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滇西龙陵县的松山,就埋藏着许多秘密。
发生在1944年6月至11月的龙陵战役,是一场异常艰苦激烈的攻坚战,中日双方集中了10多万人在龙陵县城以及周边几个山头反复厮杀,其规模远远超过了中缅印战区任何一场战役。龙陵之战最终以中国远征军的胜利而告终。
戈叔亚第一次去松山,是1985年6月。他坐班车、拖拉机、步行,一路走一路问,用了两天时间,才从县城到达松山脚下。
当戈叔亚筋疲力尽地爬到松山山顶时,眼前的一切惊得他瘫坐在地:整个山头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坑窝,显示着这里曾经发生过可怕的战争。
后来,他在山下村民家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发射过的没有发射过的、爆炸的没有爆炸的、不同型号不同口径的枪弹。这场战争的惨烈,在多年后还清晰地留存着它的伤痕,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方圆几十公里的村民都上山来捡满山遍野的弹片、弹壳,常常将供销社的大院堆得满满的。
后来,戈叔亚多次上松山寻找史料。这场战役,中国人虽然胜利了,但胜利得那样凄楚。“留在大山上的伤痕看得见,但留在人们心中的伤痕是看不见的”。戈叔亚发誓要找到松山战役中,中国军阵亡将士的全部名单,将他们的英名排列供奉起来。
在走访众多远征军老兵时,戈叔亚希望能从老人的口述中还原当年战争的各种细节,但是他发现,每次采访,老人们讲述从缅甸惨败回国途中的故事要比入缅作战的多得多,常常说得泣不成声。已经不能说话、重病躺卧在满是排泄物的床上的老兵漆云鹏,才听戈叔亚说出“野人山”三个字,竟号啕大哭起来。
位于缅甸北部的“野人山”,林莽如海,山峦重叠,林中沼泽绵延不断,豺狼猛兽横行,瘴疠疟疾蔓延,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撤退时最悲惨的一条路线,数万官兵死在山中。但是关于这段撤退的历史,大陆几乎无史料可查。
从2002年开始,戈叔亚去缅甸和印度实地考察远征军的路线,但是他在野人山周围转了七八次都进不去。缅甸不准外国人去作战的地方,去了也不准拍照,偶尔能往里走几十公里,戈叔亚和他的同伴却被缅方扣押了多次,几经周折才被放出来。
在印度蓝姆迦考察中国军人墓地时,由于这里已成印军的防区,他们被驱逐出来,拍摄的照片被勒令删除,护照被没收,印方的军车一直紧紧地跟在他们车后,没有一家旅店敢让他们住宿,他们只好半夜开车跑100多公里,最后借宿在朋友家。
尽管在缅甸和印度的考察艰难重重,但是戈叔亚还是一趟趟地去。“我要去看望没有回家的士兵。”
在几经波折的寻找中,一个残酷的现实让戈叔亚内心寒冷:除了在缅甸果敢有一尊没有被破坏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外,这里的中国军人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碑全都遭到彻底捣毁。
他在缅甸曾听当地人说,过去有过中国军人墓地、后变为居民区的地方, “常常发生‘闹鬼’的事情,住在这里的人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把房子卖掉搬走了”。 戈叔亚万分震惊,在他看来,这些“闹鬼”故事,其实“是中国战士的哭泣和呼唤,他们想家,他们想回家”。
“只有让千千万万远征军将士的忠魂回家,才能告慰那些在异国他乡漂泊了70年的10万英灵。”戈叔亚说。
这一夙愿终于在2011年得以实现。
2011年9月13日和2014年6月12日,云南省两次举行“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将部分在缅甸牺牲的中国远征军遗骸寻取回国,安葬在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公墓”内。2011年9月13日,这是我国首次迎回远征军遗骸。
为了完成这一工作,云南省委统战部此前专门组成筹备组,到缅甸各地寻找遗骸,戈叔亚是重要成员之一。事实上,之前,他已经用10年的时间在缅甸和印度寻找中国阵亡将士的墓地,有的墓地他已经去过上百次。
每一次站在缅甸广袤的平原上,看着伊洛瓦低江的晚霞将美丽的庙宇映衬得金碧辉煌,戈叔亚总觉得这片大地有一种“史诗般的壮丽”。在30年的找寻中,他3次被迫失去工作。尽管非常“恐惧、紧张、思想受到很大打击”,但他仍然坚持了下来。
“我相信研究这段历史是正确的,我相信历史总有一天被正视和开禁。”戈叔亚说:“事实上,除了研究这段历史,我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因为研究这段历史,戈叔亚认识了美国、英国、印度、日本的一些老兵,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每次和他们讨论这场战争,都感到他们和中国的老兵一样,“好像一生的时间和空间,都永远停留在1942年至1945年的缅甸、云南的热带密林以及印度的军营中”。
尽管现在官方和民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给予老兵关怀和帮助,但是这种迟到的补偿,已难以弥补沉重的创伤。除了极少的人之外,许多抗战老兵至死都没有得到一枚国家在抗战胜利60周年颁发给抗战老兵的“抗战胜利纪念章”,那是他们盼望了一辈子的荣誉。
“他们为国家而战,却没有得到国家的承认,这是老兵的痛,也是民族的痛。”为此,戈叔亚曾两次致函相关部门,“希望给老兵予政治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安抚”。
让戈叔亚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很肤浅,像宣传而不是研究。这些90岁以上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一个个地逝去,“即使现在来挖掘这段历史记忆,也已经失去了口述历史的最佳时机,这扇历史的大门将永远关闭。”
编辑:曾珂
关键词:远征军 滇缅抗战老兵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