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传世书画中的错讹字现象
唐寅《桐山图》
绘画中的款识题跋或是书法作品的创作,都是基于文字的书写,鉴识所书文字有无误或文句中的乖谬不通之处,也是鉴定工作内容之一。涉及这方面的鉴定例证,常见的是错诜字,即书写时写错讹字,造成文义不通而出现错误。这种现象基本来自两种情况:一是书画家本人笔误,不仅有丢字、漏句、错字的现象,甚至连题识中的年款干支都有写错的,如唐寅(1470-1523年)晚年的书法由于行笔迅捷便常常出现错字、重字、漏字或改字,他的《桐山图》卷把自题诗中的“钓”误写为“钩”,这应是疏忽所致。唐寅的这种毛病在他的作品中曾多次出现。传世的董其昌、祝允明等名家的作品也能见到误字,因此不能笼统尽以伪本视之;二是写者在临摹抄录原来作品的文句时抄错讹字而误写,或是作伪者对于原作中的某些字辨识不清而写成错讹字。如传为唐柳公权的《兰亭诗》卷,其中“伐木”二字误书成“伐水”;“夫子”书成先子“。”伐木"之讹化是显然不通,试想柳公权连夫子、先子都辨不清,是决不可能的。
至于传世名家书法或题跋中,若见到臆造乖谬的内容或极不通顺的文句,不可能出于其人之手,就可质疑作品的真实性。如文徵明行书《醉翁亭记》册后有文嘉一跋:"右《醉翁亭记》乃家君庚子岁书,时方七十一岁,故笔墨精妙如此。今已踰十八年矣,虽法老苍,然精神终不逮此矣。嘉靖己未六月嘉记。以儿子批评父亲的书法''精神终不逮此'',巳觉不合,在“七十一岁”前又加一“方”字,更觉可笑,岂能出自承继家学的文嘉之手,《醉翁亭记》的真伪就可想而知了。过去,老古玩行一直流传着造假售假会遭“阴谴”的说法,有的作伪者往往故意露出蛛丝马迹以卸责任,避免“阴司”惩罚,并非出于作伪者的失误。因此,无论遇到哪种情况都要审慎而辩证地看待问题,应以作品本身的判别为主,分析出现错讹字的种种原因,综合起来一并考察,结论才不致出错。
总之,书画作品中的错讹字问题需要客观地看待,如果书画本身没有疑点,错讹字的出现可能是作者的疏忽所致;如果作品本身不可靠,便有可能是作伪者出错或是抄录了原作中的错误。而传世书法墨迹或绘画题跋中的乖谬失实的内容或极不通顺的文句,经过目鉴与考证找出破综,就能断定作品的真伪。
编辑:付裕
关键词:错讹字 书画 画家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