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巡视常态化助力依法治国
7月29日,两条重磅消息先后公布。一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正国级官员周永康落马,一则是中央决定今年10月召开四中全会,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与此同时,今年第二轮中央巡视工作正式启动的消息发布。引人注意的是,此轮巡视将实现十八大后中国内地31省份第一波“中央巡视全覆盖”。
几则消息看似巧合,实则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必然。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春山
从抓作风切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再逐渐由治标到治本,由治党到治国。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重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怎么治?其时,这个问题人们似乎并未深想。今天,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治就是法治。
事实上,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须自身硬”时,人们似乎并未过深理解这一宣示的用意与深意。
其后,从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出台,到反“四风”的全党兴起;从一大批违反党风党纪的干部受处分,到一批老虎级官员落马,直至以周永康落马为节点掀起反腐风暴的高潮,再到宣布四中全会主题“依法治国”,人们才回过味来,原来这一切的行进都可谓有板有眼、极具章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早已作出了治国理政的价值排序。
今天,这个治理理念已经清晰,这条治理脉络已然明澈。这个治理理念就是,依法治国必先依规治党,治党又以抓作风为突破口。这条治理脉络就是从抓作风切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再逐渐由治标到治本,由治党到治国。如此循序渐进,中国梦、现代化大业就有了最坚实的奠基。否则,可能会空有一番愿景,到头来不过镜花水月。
当弄清了治国理政的脉络之后,我们发现,法治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把反腐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乃是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的一个鲜明特点。而巡视制度则是十八大以来着力强化的制度反腐。
巡视制度在党的历史上早已存在,但它的刚性约束、常态化却是始于十八大。如果说反腐法治化是一种理念的主张与奉行,那么巡视制度就是把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一个重要路径。因而,在讨论巡视制度如何助力依法治国前,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反腐法治化对于依法治国的作用与意义。
法治作为一种理念和目标,应是通行的价值准则。如果说依规治党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那么反腐法治化则践行了依规治党的精髓。法治的要义是什么?一切以党纪国法为准绳,一切由党纪国法说了算。不论是谁,不论权有多大,位有多高,只要违反党纪国法,就会被绳之以法纪。
从各地一大批群众身边的干部腐败问题被纠治,到一批省部级领导干部被惩治,再到副国级、正国级官员落马,事实一再证明,反“四风”、反腐败没有暗角、禁区,没有“刑不上大夫”一说,没有退休进入“保险箱”之例,没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人,没有不受党纪国法约束的特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反腐才真正称得上法治。
而十八大以来,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四风”、反腐败风暴,巡视制度的常态化可谓功不可没。
前两轮巡视11省份,已有10省份“老虎”落马。反腐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明政治纪律和干部选任,是巡视的“四个着力点”;“剑指突出问题,特别是对十八大以后不收敛不收手、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问题线索,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顶风违反八项规定的问题,以及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问题”。如此亮剑,使巡视制度成为发现歪风邪气、发现腐败问题的一条制度渠道,也成为社会公众敢于反映问题的一条“合法”渠道。
的确,当巡视制度发挥了刚性力量,就不仅震慑了潜在的腐败分子,也激励社会公众去反映问题、揭露问题。当这个合法的渠道畅通、高效,那些通过微博曝光、网络揭短之类的渠道就会失去光芒。毕竟,后者虽然为民众伸张正义提供了途径,却也同时为那些诬告图谋者提供了方便。在这个意义上,巡视制度的刚性,也是制度反腐的体现,是反腐法治化的体现。这种刚性,一个突出的优势正在于,对腐败分子可以实现精确制导、精确打击,而避免误伤无辜。
当巡视制度发挥了刚性力量,就不仅震慑了潜在的腐败分子,也激励社会公众去反映问题、揭露问题。
依法治国主题的适时揭幕,不仅仅是反腐败这一端,更将意味着发展的中国,将在更大空间里实现梦想。
一批腐败分子被清除,是治标的显著成果。法治化的遵循,则为治本积累了经验,不仅为治党明确了理念,也为治国奠定了基础。在相当意义上说,这一年多的反腐成果与反腐法治化实践,是依规治党的体现,为推进依法治国构筑了重要前提、提供了重要保障。
法治是一种信仰,前提是要有信仰的人;法治是一种准则,前提是要有认同和遵从的人。要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锻造信仰法治、有法治思维、以法治为方式的领导干部队伍。从巡视制度常态化到反腐法治化,实践
已经告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法治化的轨道内行事,必须廉洁从政、奉公行事。至此,把治国理政的重点转到依法治国上来,可谓水到渠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反腐败就告一段落,就将成为过去式。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不会改变,反腐败的治本之策还将更密集地出台。从三中全会的改革力举,推行简政放权,到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从反腐的角度看,恰恰是为反腐败的治本不断开掘源头活水。
而在发展进程中,依法治国主题的适时揭幕,不仅仅是反腐败这一端,更将意味着发展的中国,将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大空间里实现梦想。正如7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可以说,未来的中国,将在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下,展示更美好的图景。
如是,四中全会后的“法治中国”令人憧憬与期待。
□纵论
短短一周读懂打虎与改革配合的节奏
◎本 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整个7月到8月初,“反腐”在中国的政治语言中达到空前热度。周永康等6名正国级、副国级、省部级官员的落马被查,不仅延续了一年多以来的反腐节奏,更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誓言赋予了空前的严肃性。伴随落马官员名单的,还有处理方式的丰富。对官员违法违纪行为的白描化陈述以及降职处分,凸现了国法和党纪并举,反腐机制完全发动的态势。
无论从最高层对反腐形势的严峻判断还是从普通百姓的切实感受看,改革开放以来最不妥协、最为持续的反腐行动,都是应有之义。
除积弊之害,需要与改革开放相伴随。因为,失去这种警觉和自觉,国家和公众利益就可能陷入被无由置换的风险中,要么以粗暴方式,要么假以种种假崇高之名;失去这种警觉和自觉,相似的事件就可能循环反复,历史已经一次次提供了这样的镜鉴。反腐容不得暂停,反腐没有句号,这样的表达,既是基于对现实的判断,也是基于对历史的认知。
仔细观察反腐外在及内涵的变化,还可以发现,反腐并非单兵突进。在更大的格局中,反腐是“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顶层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组成部分,而其被赋予的职能,应是担当改革的蓄电池和助推器。
改革需要破局,才能开局。破局破的是不愿变革甚至阻碍变革的利益旧局。不持续反腐,旧的利益格局就会以种种方式进行软硬抵抗。违法违纪者,其行为即与中央不一致,而一时权倾朝野呼风唤雨者,如果陷入旧局中,就更易成为改革路障。就此而言,反腐不仅是绳之以党纪国法的惩罚性措施,更内含清除改革障碍的协调性逻辑。
因此,当我们在这个火热的夏季,发现一系列足称历史性改革措施同时跟进时,就无须惊讶了。短短一周内,我们看到,中国取消了农村与非农的户口区别,二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即将彻底转向时,看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时,看到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已可得出结论,反腐和改革是相互依存、并肩而行的关系。作为难度极大涉及面极广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深入到了社会治理的肌理内;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部分,依法治国涉及到了治理基本思维的优化;作为反腐机制化的重要补充,对在任领导常规审计丰富着反腐的层次。推进的事务有大有小,有前有后,但缜密的制度设计和果断的行动力,极其鲜明。
反腐争取着普通民众的情感,蓄积着改革应有的共识和能量;改革争取着公众的利益,捍卫着国家的前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中国政治也在进入新常态。毋庸讳言,改变的过程还有跌宕起伏,但我们确乎将长期感知这种改变的热量。
□延伸
从远古走来的巡视监察至民国失去本来面目
◎本报特约评论员陶短房
在中国,巡视制度起源很早。
远古时代,职官设置很不完备,巡视领土内的使命只能由君王承担。史载夏禹以“禹贡”划分九州,中国首次出现地方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拥有地方行政区划,则是建立正规巡查制度的基本条件?!吨芾瘛分泄娑颂熳拥?ldquo;巡查之制”,但实际这样做的君主并不多。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将君王巡视当做定制,并贯彻始终的朝代,只有契丹人建立的辽朝。
由专门机构负责巡视的制度,则萌芽于战国,成型于秦汉。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设监御史一名,对中央监察主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御史制度就是地方巡视制度,而中枢根据巡视结果奖惩官员的机制,则称为“上计”。汉代大体沿用秦代地方监察、巡视机制,汉武帝一度设立直属于自己的地方巡视专员“绣衣直指使者”,这些人官职不高但权力很大。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每个部州设刺史一名,负责巡视、监察所在部州,其权力主要涉及监督吏治、司法、官员任免、官员风纪等,无权干预地方行政、财政、军事。随着中央权力的日渐削弱,刺史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自东汉末年起,“部州”演变为比郡更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建制“州”,刺史也从巡视、监察官员,演变为地方行政主官。
巡视制度在唐代和官员考核体制结合起来,负责地方巡视考核的“使臣”级别不高,却有权给各级地方官“打分”,这些“分数”可左右地方官升黜奖惩。宋代在地方州、府、军、县普遍设立“通判”一职,主要职能是巡视、监督所在地方。
金代一方面派遣监察御史坐镇地方巡视属地,另一方面派遣巡查御史巡视各地,二者互为补充。为避免裙带作风,规定御史必须年满六十,且奏事时其他官员一律回避。
元代划分了22个“道”作为专门的监察区划,每个道设“行御史台”,作为中央派出之巡视机构,每个行御史台设8名肃政廉访使,作为道内巡视之专官,其中两人轮值留守,另6人分别巡视各地。
明代在中央设立都察院,分设十三道,共设监察御史110名之多,兼有纠察中枢和巡视地方双重职能。监察御史级别很低(正七品,和县令平级),但权力很大。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制度,设立都察院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和明代不同的是,清代负责巡视的监察御史出现了专业分工,分为巡按(督查吏治)、巡漕(督查漕运)、巡盐(督查盐务)、屯田(督查屯田事务)、提学(督查各地学政)、茶马(只在少数边疆地区设立,督查和少数民族部落间的茶马交易)。
民国时期由于南北对峙、军阀割据和连年战争,虽有监察院的建制,但并未充分发挥地方巡查、监督的职能。至于北洋时期委任的“巡阅使”“道尹”等职务,实际上成为军政合一地方主官的头衔官称,“巡查监督”的职能当然也在行使,却早已和行政、军权“三合一”,失却了专职巡视官员、体制的本来面目。
编辑:曾珂
关键词:巡视制度 依法治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