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古人如何过“大暑”:北方“贴伏膘” 南方享凉冰
今天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暑”,此时正值中伏前后,为农历六月大热之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之一。同时围绕大暑前后又有许多消暑习俗,在“吃”这方面尤为显著。23日,著名民俗专家萧放接受记者采访,讲解大暑的由来以及从古延续至今的部分习俗。
饮食:北方流行“贴伏膘” 南方苏州享用凉冰
作为农事节气,最早记载大暑的是《逸周书·周月解》。该书中明确指出,“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据萧放称,二十四节气系统至周秦时期应已出现,汉代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有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大暑就在其中。
“书中的《时训解》中记载大暑时节的气象物候,表明‘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意指若这些物候气象不应节气出现,就会对农事、环境与社会不利。”萧放解释,所谓“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就是说大暑时节就要湿热、高温,这对稻作农业等丰收有好处。
正因为与农事密切相关,因此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逐渐衍生出农俗谚语:“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大暑连阴,遍地黄金”,亦表明大暑来临前后是一年中最热、农作物生长最快、最关键的时期。
既为酷热节令,在三伏天热人们很是注意饮食,在北方将之称为“贴伏膘”。这个时候,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面条、饺子、鸡蛋等,北京俗语为“头伏饽饽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北京人还会做冰镇酸梅汤沿街叫卖;在南方,苏州人除了享用凉冰外,还有许多消暑的风物,乐善好施者在门口普送药物,“广结茶缘”。
古人如何过大暑?发冰票 赏荷花 暑月游船
由于酷热气候,在以大暑为代表的三伏天内,人们以安居静养为主。为了消暑,还发明了种种民俗,在古代尤为昌盛。萧放说,古有伏日颁冰之仪式,即伏日将头年腊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们消暑。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师,入夏即有皇家赐冰之举。宋代朝廷从初伏日开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明代还会在立夏日,赐冰给文武大臣。明代文学家钟惺《夏冰》即是对此事的记载。”萧放表示,当时在京城有敲击冰盏、沿街叫卖凉冰的小贩,直到清代仍存,“冰盏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史料记载其‘清冷可听,亦太平之音响也’。至晚清,北京仍有赐冰之举。从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门例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沿湖赏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盛夏六月荷花盛开,无论北京、杭州、南京,人们在傍晚时分,出门欣赏新开的荷花。相较而言,萧放认为北京什刹海“荷花最盛”,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暑日则泛舟其上;而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赏荷的胜地。
“暑月游船也是当时民俗之一。旧时南京人在大暑时节,乘船夜游秦淮,‘呼茗清谈’,赏月观景,风光无限。”萧放称。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大暑 贴伏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