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燕京学堂”之争里的“民主”与“科学”
北大“燕京学堂”计划引争议,就在于“发展诉求”跟文化记忆遗失之忧的碰撞。对北大而言,这次争议未必就是坏事,关键在听计于师生,并科学决策。
这两天,北大再次引起高度关注。7月9日,针对燕京学堂选址等相关问题,北大召开专题咨询沟通会,校长、副校长、基建部负责人等均到场,与师生面对面交流。
事实上,去年年初,北大就传出将建住宿式学院“燕京学堂”,打造“中国学”硕士项目。但真正引争议的导火索,是今年5月北大启动该计划,选址确定在静园六院。随后网上流出修缮效果图,被指像高级会所,引发热议。
应看到,作为全国最顶尖的学府,北大总能聚拢公众眼球:从北大南墙的拆掉与重建,到北大三角地的消失……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燕京学堂”计划会在校内外引发这么大的争议?在某些北大的师生、校友及主政者看来是“聚精会神谋发展”的做法,怎成了“认认真真搞破坏”?简单说,争议点有两个,套用当年发轫于北大五四运动倡导的两个词,就是“民主”和“科学”。
所谓“民主”,主要是程序透明公正。按理说,大学的重要校务工作在决策时,应多问计于师生针对质疑及时回应、良性互动。从这个角度看,北大此次不管是从重视程度上,还是沟通形式上,都可圈可点,还公布了专门的沟通电话,这些被称为“近年来并不常见”。据北大校方称,之前曾与学生、教职工代表举行了不下10场座谈会,随后学堂建设才进入论证程序。但从目前一些质疑来看,某些异议还是未能进入座谈会的交流框架内。
实质上,大量质疑声其实更集中在“科学”层面——担心会动“祖屋”、占绿地,让旧建筑原貌不再。对此北大校方回应:建筑的外观和基本支撑不会做出改动,并指出此前的效果图和现在实体不同,“让大家误会了”。此外,一年制的“中国学”,如何以职业化教育模式打造中国文化研究的高地,也成疑点。
在这方面,决策也理应顾虑到师生情绪。应看到,静园草坪承载着很多学生的隽永记忆,而“六院”均为品字形布局,建筑均为老式砖木结构,部分建于1926年,素有北大“祖屋”之誉。北大温儒敏教授曾著有《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书中所涉故事,大多发生在静园。也难怪,不少北大师生视静园为“北大精神所在”,希望校方保留静园原貌。
说到底,建有建的理由,反对有反对的缘由,但对北大而言,这次争议未必就是坏事,关键看采取什么态度和方法,来打量燕京学堂计划,如果利用好,就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一方面,充分听取师生与校友们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异议,另一方面,尽可能听取这些意见中的合理成分,修改或优化原先方案,磨刀不误砍柴工,把争议解决在方案付诸实施之前。如此,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燕京学堂计划,也是北大精神的一次彰显。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燕京学堂 北大燕京门 静园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