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人民政协报: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七一”将至。在中国共产党诞生93周年之际,对于党所走过的28年革命历程和65年执政之路,人们再一次倾注热情和关注。
记得建党90周年前夕,有两种声音引起过一点波澜——一是讲爆发“五四”的年代,也即上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民国”,“那是一个什么时代?”说那是一个“魅力无限”、繁华祥和的年代,是一个政治宽松、思想活跃、经济繁荣、社会多元的“好时代”……
“声音”那样华丽,文采那么飞扬,然而人们却有了不解的狐疑——1919年是个什么样的“时间窗口”?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准备时期”。那时的“民国”,究竟是“魅力无限”呢,还是一个对外丧权辱国、内部军阀混战,以至于国弱民贫、一片衰微破败的社会?也有评论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代回顾,而是涉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前提,涉及党成立的历史必要性和时代必然性。不是说“五四”为党的成立做好了思想和干部的准备么?如果“五四”前的中国,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神往,为什么还要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历史放在我们面前,似乎与“魅力论”正好相左。这篇名为《海原大地震》的长文,回顾了1920年发生在地广人稀的西部荒原的海原大地震。那次地震造成27万人的死亡,超过人口稠密的唐山大地震,是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的3倍。造成如此惨剧,除了当地人民普遍蜗居“土穴”、大批灾民被“捂死”外,北洋政府无力救灾是基本原因。震后一月,甘肃省长才发“十万火急”电致中央政府,国务总理吴佩孚无动于衷,大总统徐世昌勉强捐了一万大洋。县衙门自身不保,省政府不知所措,震区官府全部瘫痪。北洋政府置若罔闻,震中人民叫天不应呼地不灵,赈灾组织仅仅收到3.1万大洋,瘟疫恶疾接踵而来……
读了洋洋数万言的《海原大地震》,人们又看不到“民初”的那一点“魅力”了,反而证明那是一个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国力匮乏、奇灾浩劫的年代。也许由于军阀政府的无力管治,社会的某些方面出现局部短暂的宽松、多元,但总体上说,中国人民承受着天灾人祸交替的“世纪苦难”。这似乎才是历史的真相和本质,是“五四”之所以爆发、共产党之所以应运而生的历史根据和社会前提,更是中国之所以“选择了共产党”的那种历史必然性!
历史虽然复杂,却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历史固然“多元”,但并不是杂乱一团。历史当然要“两面讲”,却也要讲“基本面”。同样的,我们面对一个半世纪的近现代史尤其是百年党史,要避免片面性,尤其要防止走极端。
比如说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近年以来,关于历史,有不少新发现、新“说法”,过去的历史研究,有过一些不够真实甚至“左”的东西,这是必须纠正的,所以要全面、持中,但也要防止在极端上跳来跳去。例如过去只讲“摘桃子”,无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近年来又只讲“正面战场”,全然不讲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中的核心作用,全面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作用,甚至编造毛泽东在延安提出过所谓“一分抗战、九分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此外,党的路线、政策和策略,在新情况下发生一些重大变化甚至改变,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今天的政策去否定昨天的历史。
又比如“细节”与“本质”。细节是重要的,但细节不能任其“孤证”,细节更必须真实。我们不能为了将一个张灵甫捧到天上,就只讲他的“柔情似水”,不讲他的枪杀其妻,不讲他将抗日的共产党将领砸棺鞭尸,更不能为了证明他的“忠义”,而硬说孟良崮上不是被“击毙”而是“自杀成仁”。同样的,不能为了给张国焘这样的叛徒“正名”,而编造借祭黄陵仓皇叛逃是什么人“所逼”的“细节”,甚至将王明、张国焘落寞后讲的“故事”,当成是信史来笃信不疑。
再比如“局部”与“全面”。历史人物往往具有“两重性”,有的还是“两面人”呢,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尤其不能忽视人物的“基本面”判断。例如一个马步芳,只说他有过一点“善举”,如兴办教育,禁止毒品,绿化过环境,“简直成了圣人”,而对于他罕见的荒淫无度,“除生我、我生者外无不奸”,尤其是活埋弹尽粮绝的西路军六千人,还用军毯包裹红军尸体飞运南京领赏,却一字不提了,这还有公论么?又比如一个“收租院”,确有“艺术创作”痕迹,可以揭秘返真,但只讲刘文彩济过几次困,办过一所学校的“善”,而不讲他的盘剥之“恶”,更矢口不谈这位“中将清乡司令”手中包括共产党员萧汝霖等9条人命的史实,这样的“一边倒”,就令人怀疑。至于只讲一个民初的窨井盖用到了今天,不讲那时中国连一颗道钉都造不出来,只讲一本民国的教材多么精彩,而不讲那时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5%,就更是一叶障目了吧!
对于这种“极端化”,我们也不要“走极端”,轻易地朝“醉翁之意”、“项庄舞剑”上想问题。我宁可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方式的误区。我们读历史、看问题,一是要两点论、两面观,非黑即白总不行,二是既要讲重点,又要有“度”——过犹不及,“真理走过一步”,就会步入旁门。尤其不能用今天的走极端来作为对于过去走极端的“惩罚”,这只能使我们在两端上跳来跳去。哲学是门“明白学”,辩证法更是“公道论”,这一点我们不能忘记,更不能轻妄。(此文转自《解放日报》)
编辑:付鹏
关键词:历史 极端 两点论 重点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