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政协协商
中国远征军遗骸归国安葬腾冲 云南省委统战部省政协发起
中国远征军遗骸归国记
清晨8点,薄雾还缭绕在腾冲城的上空,离城不远的来凤寺,已经开始了一个充满追思的起灵仪式。
在低缓、安详的《安魂曲》中,48名着黑色中山装、戴白手套的青年护灵者,依次缓缓抱起安放在来凤寺、装有中国远征军将士骨灰的24个骨灰罐,慢慢列队放入灵车。灵车来到国殇墓园,青年护灵者撑起黑色大伞,护卫着骨灰罐进入墓园,在“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前,一字排开,肃然静立。
腾冲贤达高声朗读令人荡气回肠的祭文后,《安魂曲》再次奏响,青年护灵者将22个骨灰罐放入地宫,僧侣诵经祈福,为亡灵超度。
这是继2011年举行“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之后,云南第二次举办这一公祭活动。
此次公祭由云南省委统战部、保山市委统战部、腾冲县委统战部发起,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等主办,云南华商公益基金会承办。这次活动迎回了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三十八师、新编三十师在八莫、南坎两处墓地搜寻到的部分遗骸,以及遭破坏较为严重缅甸腊戌和芒友两处墓地,取来的两罐圹兆土(即墓地的泥土——编者注),共24个骨灰罐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安葬。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胡启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大陆有关方面负责人、抗战老兵及老兵后代、两岸佛教界高僧、相关行业代表等近1000人,参加了公祭。
青山处处埋忠骨
2010年12月20日,云南省委统战部、云南省政协及相关人士召开了一个非正式的小型会议,会议决定,把在缅甸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骸寻取回国安葬。
“这是战争结束66年来,中国人第一次要把滞留海外的二战阵亡将士遗骨接回祖国安葬。”当时参加会议的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和所有与会者都异常兴奋。
在60多年后重新寻找中国远征军遗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在此后的多次会议中,他们就寻找、确认、挖掘和接送遗骨的时间和方法制定出一套又一套的方案,并将活动定名为“忠魂回归”公益活动。
在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组织下,“忠魂回归”公益活动组委会依靠缅甸华人华侨帮助,在缅甸东西南北3000多公里,用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有中国远征军墓地的密支那、八莫、西保等地。在艰难的寻找中,他们一次次痛彻心扉,一次次心如刀绞。寻找得越多他们越感到,不能让10万将士的遗骨就这样被异国的野草覆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卫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大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3月,中国不惜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协同英、美等盟国到缅甸对日作战。
由于盟军仓促应战等原因,中国远征军10万将士败走野人山,滇缅公路被切断。1942年8月,第一次缅甸对日作战失败。
1943年,中国远征军再次进入缅甸,经过无数次艰苦的战斗,最终消灭日军3万余人并彻底解放了缅北和滇西。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不辱使命,这也是1840年以后中国军人第一次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争。
但是两次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至1944年,中国在缅甸、云南投入的部队约40万人次,但由于史料缺失,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牺牲的精确人数至今无法确定。有资料显示,在两次入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牺牲人数达10万人。第一次入缅战役中牺牲的6万人中,有5万人是在打了败仗仓皇撤退途中非战斗死亡的,特别是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野人山中死亡人数最多,阵亡将士被草草掩埋。所以,至今在缅甸没有发现一处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的墓地。
第二次缅甸战役,远征军一路进攻,所到之处都建立了墓地,这些墓地基本上都是沿着史迪威公路所建。早在2002年,戈叔亚第一次进入缅甸密支那考察远征军历史时,就一直在打听这些中国军人的墓地。
但是,那时当地的华人华侨并不敢公开告诉他们中国军人墓地的情况。在一个寺庙里,一位年长的和尚悄悄告诉戈叔亚,这附近居住着人的地方过去是一片墓地,但“常常‘闹鬼’,弄得住在这里的人惶惶不可终日,有的把房子卖掉搬走了”。
戈叔亚十分震惊,他谎称自己的叔叔是在密支那战死的,想去看看墓地,但是和尚们你看我我看你,虽然非常同情他,却没有一个人敢带他去。
这件事深深烙在了戈叔亚的脑海中。随后几年,他开始了对这些墓地的实地寻找和收集资料。在他看来,缅甸人讲述的“闹鬼”故事,“是将士的哭泣和呼唤,他们想家,他们想回家”。
艰难的遗骨?;ず驼已?/p>
在几经波折的寻找中,一个残酷的现实让戈叔亚等人内心寒冷:除了在缅甸果敢有一座没有被破坏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外,在缅甸的中国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碑全都被彻底捣毁。
当地华侨说,上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进入云南后,国民党残部退入缅甸,缅甸政府派出万人部队试图剿灭他们,结果被打得大败,这些孤军成为缅甸政府的心腹大患,最后缅甸人将在缅甸各地的远征军墓地捣毁来撒气。
每次说到亲眼看到缅甸人捣毁中国军人墓地的情景,华侨艾元昌都泣不成声:许多人用锄头铁锹疯狂地砸碎石碑,把遗骨挖出来乱扔……
找寻活动一波三折。
最先,“忠魂归国”筹备组以中国远征军阵亡人员家属的名义,向缅甸当局提交了希望接回烈士遗骨的申请书,但申请书迟迟没有得到批准。缅甸华人华侨提出,让他们和缅甸地方政府协商,由他们来寻找遗骨并送回国内。
重修墓地、让遗骨到祖国安葬,是遗留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和华人华侨的夙愿。为此,他们从没有停止与当地政府的抗争和请愿。
在墓地被破坏的时候,缅甸八莫的华人华侨连夜在被破坏的墓地上寻找遗骨并重新找到一块土地安葬,但后来新墓地又遭到了破坏。
老兵李月荣在西保墓地被破坏前,把墓志铭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珍藏至今,成为判定烈士人数的唯一文字凭证。
华侨老人杨伯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和家产,才在第200师浴血战斗的同古城修建了一个小小的纪念碑,并终日守护。
有人冒着坐牢的危险,保存和记录远征军作战的资料;有人以供奉祖宗牌位为掩护,偷偷在家供奉远征军的灵位。
为了不让当地政府生疑,缅甸的华人华侨让筹备组成员回国,由他们在密支那、八莫和西保的墓地遗址上挖掘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遗骸。
“尽管遗骨破碎风化得厉害,但是每隔一米,就能挖掘到一堆遗骨。”密支那华侨邓次标在电话里告诉戈叔亚,他们在一所学校不远的一户克钦人家周围,挖掘出了大量的遗骨。
西保的侨领杨先生也告诉戈叔亚,地方政府派人到现场来监视观看挖掘,但其实他们对遗骨没并有兴趣,他们只关心是否有“金银财宝”。
为便于运送,人们将在密支那寻取到的19具遗骨火化后装入19个骨灰罐中,还用一个罐子装了取自八莫的一个中国军人墓地的圹兆土。
2011年9月13日,在缅甸华侨车辆的护送下,20个骨灰罐分别从云南瑞丽市的畹町口岸和腾冲县的猴桥口岸回国。68年前,这些将士正是从这里离开祖国,入缅作战,从此长眠在异国他乡的。
群众含泪相迎,人们按照当地民间风俗举行起灵、迎灵、护灵等一系列庄严神圣的祭奠仪式,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佛教大师也带领各地僧侣为英魂超度祈福。20个骨灰罐被缓缓葬入腾冲县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公墓”内。
让更多的忠魂结束在异国丛林的漂泊
在缅甸,每一次望着静静流淌的伊洛瓦底江,想起野人山,想起70年前的那场战争,戈叔亚和“忠魂归国”组委会的工作人员都会悲从中来。2011年的首届“忠魂归国”公益活动只是让一部分将士的遗骸先行回家,只有让千千万万远征军将士的忠魂回家,才能告慰那些在异国他乡漂泊了70年的10万英灵。
那次活动后,戈叔亚等人坚持不懈地寻找着墓地。
2011年的一天,缅甸南坎有名望的华人赵其昇先生带着戈叔亚,来到南坎老城区南郊的一处山丘上的寺庙,他指着寺庙后的一片树林说,这是1945年修建的远征军的墓地,埋葬的死难官兵有数百人。除了在南坎作战牺牲的官兵外,还有南坎周边数十公里分散的远征军零散的墓地也迁移到了这里。
寺庙周边的老人证实了这一说法,一部分80岁左右的老人甚至参加过墓地的修建。他们说,当年中国军人在墓地上还建立了巨大的纪念碑、大门、栅栏和过道,每一个墓都是用当地的砖头搭建的,前面有木牌写着汉字,由几个被称为老张、老王、老唐的伤兵看守。中国部队回国以后,这些老兵仍然居住在墓地附近,并在当地结婚生子。村里的牲口常常来到墓地吃草,老兵因为驱赶甚至开枪射杀牲口而与当地人产生了矛盾,后来矛盾激化,有一个老兵被杀,其他老兵和家眷逃走,墓地无人看管了,慢慢就被人破坏侵占,最后消失了。后来,当地人在这片土地上建了一个寺庙。
寺庙的大和尚听说中国人希望接回埋葬在这里的中国军人遗骨,表示愿意协助,但条件是“资助他们修建寺庙”。
在深圳越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双方达成协议。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师南坎墓地的425位阵亡将士的部分遗骸,按照民间习俗火化后装入11个骨灰罐。今年5月18日,骨灰罐移交给云南“忠魂归国”组委会。
随后,组委会又寻取了210位阵亡将士的部分遗骸——这是1944年12月缅甸八莫战役结束后,安葬在缅甸史迪威公路第373英里处原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第三十八师墓地遗址中的遗骸,火化后装入11个骨灰罐。
同时,在破坏严重的、埋葬着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编第一军的腊戌墓地和芒友墓地,当地华侨华人将墓地的圹兆土,分别装入两个骨灰罐。
今天,22个骨灰罐共同安葬在腾冲国殇墓园,长眠异域的忠魂遗骸终于归葬在祖国的青山绿水间。
今年,也正是滇西抗战胜利、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70周年。
盛殓英魂,完成阵亡将士最大的遗愿
10年前,国民党将军孙立人的养子揭钧参观完腾冲的国殇墓园后,突然坐在地上痛哭起来。他没想到,大陆竟然有这样一个保存完好的远征军阵亡将士的墓地。
他说,在台湾的孙立人将军知道八莫中国远征军墓地被毁后,坐卧不安,常常在夜晚用手捶打床沿。此后,每到清明节,将军都要到后山去给那些将士烧纸烧钱,称他们是“孤魂野鬼”。将军临死时,嘱咐后人要重新修复墓园,并说:“如果在台湾不行,那就到大陆去修复!”
在过去从不讨论中国远征军的年代,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成为一个凭吊滇西抗战历史的陵园,正是这个墓园,保存了许多历史的记忆。
修建于1944年的国殇墓园,9000多块小小的墓碑整齐地竖立在草丛中,一等兵二等兵上尉中尉少尉……按军衔高低,从山顶向山脚辐射排开,宛如一支整装待发的军队,非常壮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省和腾冲县多次修复完善国殇墓园。1996年11月,国务院将腾冲国殇墓园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园的大门口,是一面巨大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面镌刻着103141位远征军将士的名字——他们是腾冲县委宣传部用5年时间,从南京、成都、昆明、保山、德宏等地的20多家档案馆7308个卷宗里抄录下来的。
在云南,人们很难不与滇西抗战这段历史相遇。一栋建筑、一个博物馆、一张老照片或者一个逝去的老人,都会勾起对那段历史的回忆。
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个城市像保山市和腾冲县这样,从百姓到高官,都把远征军老兵看成自己的亲人。从民间到政府,寻访老兵,寻访和这段历史有关的一切,就是当地的一件大事。企业慷慨解囊,民政、统战部门倾注大量心血收集老兵名单,和最基层的村官一起跋山涉水走村串寨寻找帮助老兵。
在国殇墓园的旁边,有一个令人震撼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馆内的两万多件藏品,全是腾冲人段生馗用30多年时间,从印度、缅甸和腾冲寻访购买得来。为收集这些文物,他不断贷款筹措资金,曾一度家徒四壁,靠妻子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
在段生馗的收藏中,有一些较为敏感的文物。这些文物在历经包括“文革”在内的多次劫难之后,被民间保存下来,实属奇迹。段生馗说:“它们凝聚着当地人对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感情。”
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举行公祭活动,让“忠魂归国”,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云南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
黄毅的家乡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抗战时期是沦陷区,从这里到省城昆明唯一的一条公路就是滇缅公路。战争结束很多年后,德宏很多地方仍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存在。
“那时候,我的家乡甚至整个滇西都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在这种环境成长的人自然会对那段历史有着特殊的记忆。”黄毅说,“我的滇西抗战史的启蒙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从民间、从亲历者的口述中开始的。”
带着这一无法释怀的感情,2004年,在保山担任市委书记的黄毅,组织了一次中印公路的全程考察。他们所走的路线,就是当年中国远征军撤退和中国驻印军反攻的路线。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沿途仍然能看见被遗弃的油罐和被炸毁的战车。这些战争的痕迹深深震撼着考察队所有的人。在野人山,他们用带去的酒祭奠了那些沉睡在丛林里的亡魂。
此次考察,黄毅萌生了让忠魂归国的想法。更让他深受刺激的是,在密支那伊洛瓦底江边,他看到日本人为二战时期在缅北阵亡的日军修建的“招魂碑”,在密支那市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阵亡日军的“慰灵墓”。在缅甸首都仰光郊区,有一座气势宏伟,面积巨大的英国阵亡将士公墓。那里有6374座墓穴,墙壁上镌刻着27000多名阵亡的英军士兵的名字,其中相当部分是印度、非洲、缅甸籍军人。墓地有专人看守,管理得井井有条。
“中国远征军的墓地,要么被破坏,要么年久失修,一片荒芜。”黄毅说,“此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这些60多年前为国殉难、至今仍长眠在缅北丛林的中国远征军士兵,如果不做点什么,我们将无颜面对这些英魂。”
随后,一份将远征军遗骸迁回国内安葬的提案放到了黄毅的桌上,这个提案得到了所有关注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同。“这是对远征军英烈最好的尊重。”黄毅说。
在云南省政协委员张珺等人的呼吁下,云南华商公益基金会就此成立,理事迅速扩大到30多家单位,2011年和今年两次“忠魂归国”公益活动分别筹措到资金300多万元。同时,云南省佛教协会专门组织了超度法会,云南省、台湾地区及缅甸宗教人士纷纷参与。
未来两年内,云南华商公益基金会将在缅甸密支那、八莫、芒友、腊戌、南坎、曼德勒六地修建纪念塔,纪念那些带着尊严或屈辱离开的将士。
在缅甸曼德勒生活的老兵王荣森曾伤感地说:“几十年来,很少有老兵能踏上回家的路。也许,人们遗忘了老兵,一些老兵也遗忘了战争?;丶遥抢媳侵了蓝疾换嵬堑拿?。”
“老兵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遗忘。我们做这件事,就是要告诉老兵,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会一起努力,共同完成老兵和阵亡将士最大的遗愿——回家,让忠魂回到故土安息。”黄毅说。
本报云南腾冲6月12日电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中国 远征军 墓地 缅甸 老兵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