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领导干部怎么用对典,用好典
近些年出现的学者或官员用错典故而引发的笑话不少。有的将“罄竹难书”用作褒义词,有的将“渐渐入港”用在形容事情已经到位上。更有甚者,有人将网络上网友编的假典当作文史典故引用,引发了媒体的批评。典故虽小,反映的却是领导干部的学风和作风。
在写文章、讲话中人们往往喜欢用典故来强化表达力,增强沟通效果。典用好了,形象恰当,反映出人的人文素养,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也有积极意义;典用错了,反映出文化素养不够,还会显现思维能力的缺陷。所以,用典虽小,其用甚大。对领导干部而言,手握国家权力,言关民生休戚,一言不正,四方听之,其用典不可不慎。
典的本质是历史智慧和民间智慧的提炼,这种智慧可以补益现实,启发现实。即用典是为了说明和解决问题的,不是为了好听或好看。明此,可以克服领导干部用典的两种心理偏差:一是不敢用典,即担心出错,用典不恰,所以讲话写文章从来都是套话、白话,永远没错,也永远没味儿。二是过度用典,即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博识,引经据典过多,往往又显得华而不实。
用典是平时学养积累出来的,不是为了讲话找出来的,或者设计出来的。我们看到有的领导干部讲话中用典,信手拈来,自然而然,平白贴切,事理相融。让我们感觉到贴切舒服,极富启发,心悦诚服。而有的领导干部用典,总有点矫揉造作,削足适履?;蛘哂肫湮姆?、口语很不相恰,是“查找”出来的典,而不是“流淌”出来的典。所以,用典应当完全服从于表达的需要:用也可,不用也可的典故,则不用。总之要自然而恰当。
那么,领导干部怎么用对典,用好典呢?
首先是功夫在平时。最近人民日报海外版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之江新语》的用典,宏富而多彩,读来贴切、妥当。这反映出他平时的阅读量和学习量是很大的。习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这是新时期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内在需求。所以,把学习常态化、端正学习态度是领导干部用对典的前提。领导干部要明白典的通识,不要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典,典是经过实践和学术提炼的一般性哲理的概括,既有中国传统之典,也有西方文化之典,还有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典。平时功夫下得足,可以信手拈来,相得益彰。功夫下得不够,就会发生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对于民间的、国外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不肯下苦工学,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
其次要与实践相融。章太炎先生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古人将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空文叫“具文”。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的语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古人曾言,“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即语言与观点要有实际的来源。用典要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联系。在隋唐之际,针对当时的“竞一字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李谔曾经写过一篇《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杉湃艘仓髡挪荒苡胧导牙?,虚泛的文风反映出实践的苍白。这对领导干部而言,与实践相融是用典的意义所在。
第三,要学会灵活用典。所谓灵活用典就是用活典不用死典,引明典不引暗典,去滥典品经典,化典义证新意。有的典故深涩难懂,言者懵懵,听者昏昏,是所谓死典,而有的典故内涵深刻,指向明晰,是所谓活典。在用典时为了说明事理是明典,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是暗典。领导干部应当襟怀坦荡,以理服人。灵活用典还要避免滥用典故,就像背诗就背“春眠不觉晓”一样,滥典是不用自明的,所以活用经典,不落俗套也很重要。但用典也不是一定要严丝合缝,因为用典本身就是借喻,所以用典时既可以借典喻事,妙化典义,也不妨借事喻典,让听者或读者在明白典的原意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典意,这就更凸显了用典的现实意义。
编辑:顾彩玉
关键词:一些领导干部用典 矫揉造作 如何用好典 典故 习近平用典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