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王世襄先生古琴的逸事
◎作者:田家青◎出版:三联书店◎此书于2014年5月出版
导读: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是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作者田家青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入室弟子,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余年来王世襄夫妇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人们都向往文人生活,而王世襄先生的生活情趣,是文人生活的典粹
事实上,当今我们能看到的、真有价值的、能按王先生所评价的有“景儿”,有“味儿”,有“神”的艺术品,必定都是天价。大多数媒体上的宣传加忽悠,便宜了古玩商和电视节目,东西卖出去了,收视率也上去了,可吃亏上当的是百姓。真希望大家能明白这个理。我偶尔看过在电视淘宝类节目上拿着津津乐道的有些东西,很多在王世襄先生的眼里,是纯垃圾,所以说是垃圾,是因为它们比破烂还不如,因其俗恶败坏着中华文化,可常见屏幕上的人抱着这些垃圾还一个劲儿地在那抠饬琢磨宣扬。而真正好的东西,有那么多用王先生的话说“要粘了毛啊,比那猴儿王都精”的古玩商和财势雄厚的收藏家,“捡漏”?能轮得到咱们老百姓吗?再说,捡漏这种心态和行为,我不认为应该提倡。
还有一个观点,也是和主流的观点不太一样: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固然辉煌,但是的的确确在这五千年中,封建地主的小农经济是主流。在小农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人的眼界和意识容易短视和粗俗。所以绝大多数古代留下来的器物,是以“俗”为主线,“俗”和“糙”是其主要特征。我们承认,在五千年里最辉煌的文化,是因为“学而优则仕”,文人精英入仕为官,享有优越的待遇,在雄厚经济实力支撑下创造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辉煌——文人艺术,包括书画和明式家具等等,但是这些与民间的东西完全不交圈儿,是极少的特例。而中国的皇家艺术品,是中央集权的产物,是皇家利用权力垄断精英人才和金钱来打造的艺术极品,工艺水准达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东西原本数量就不多,存世至今还能面世流通的就更少。民间当然也出现极有天分的艺匠,做了总数比例并不多的精品,归总起来,真正称得上艺术品的绝对是万万里挑一。我看到大家拿着的很多自以为是“宝”的东西,实际很多都属于民俗粗糙的范畴。
我估摸着,我的上述观点会被很多人否定。但我相信,王世襄先生一定会认同这一观点。我借此机会说说也就罢了。
人生最高的生活境界,在于格调和品位。人们都向往文人生活,而王世襄先生的生活情趣,是文人生活的典粹。
古琴,中国士大夫文化中高雅旷逸的象征,在王先生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王先生收藏有从唐代至清代不同风格的几张古琴。对于古琴的精神内涵,他更有深刻的理解。
他对古琴的认知和喜爱可以从三方面来说,第一是对古琴作为古代乐器和古代艺术品的认知;第二是对深奥的古琴文化的认知;第三是对古琴演奏的认知。在此三方面,王先生都做出了贡献。以第三个方面来说,王先生虽并不怎么弹琴,但他做出了一个重要成就,即与管平湖一起对嵇康的《广陵散》古谱进行了考证整理。《广陵散》构制恢宏,是古琴曲中名传乐史的作品。王先生是在被打成右派的最困难的时期,在古代音乐研究所将此曲的承传关系考证出来的。
不必说很多冠冕堂皇的话,我想举小例来说说王先生与古琴的逸事。
“文革”动乱结束后的七十、八十年代,百废待兴,在中国大陆学弹古琴的人寥寥无几,甚至没有多少人对古琴感兴趣,可以说是荒漠一片。但就在那时,王先生和夫人袁荃猷—古琴名师汪孟舒先生和管平湖先生的真传弟子,从各个方面对濒危的古琴文化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们研究并参与制作了古琴专用的琴桌,并接待海外来访的琴家。每逢这种活动,王先生都兴奋异常,让我帮着一起在家中准备饮食和接待来客。有一段时间,他们夫妇曾颇下心思研究制作?;す徘俚那倌?,使之具备护琴功能,从艺术上能与琴体和谐,当时考虑过各种织料,包括采用缂丝以及不同工艺制作,甚至为此还曾询问过中国古代服饰专家沈从文先生,另外他们还研究过制作丝弦。
再后来,古琴文化在中国开始出现复兴的迹象,两位老人对此寄予了厚望。他们对一些初制作古琴的斫琴人给予支持和鼓励,向他们传授关于古琴的知识和制作方法,还曾参加过为不同琴家特制古琴的评比展示活动。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大潮的兴起,经济上变好了,玩儿古琴的人也多起来。按说,这本应是件好事,可也不知怎么的,古琴活动变“味儿”了,慢慢地出现了两个不好的趋势,一是把古琴当作附庸风雅的道具,用它来撑门面和拔高自身形象;二是一些人利用古琴牟利,本来最不商业化的古琴,也变成了赚钱的工具。
有一次,王先生热情地参加了一个古琴评选活动。他为选出的十张古琴一一题写了琴名,并由一位篆刻家镌刻在琴上。未成想这十张琴没过多长时间就被明码标价,借着有王先生题字题款的噱头给卖了。主办方事先并没有告诉王先生,事后也没再理会。直到一两年后,王先生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着实为此烦闷了一阵子。他告诉我,这些琴的制作并不都是很好,他只是为了鼓励制琴人,才为其构想了琴名,并认真题写。这件事之后,我发现,这种商业化现象愈加严重,令人伤心不悦。
弹琴的形式,王先生一直认为古琴文化高深邃雅。古琴的音量非常小,不同于其他适合为满场听众演奏的乐器,它更适宜在文人之间表达思想,交流心灵,多是三两知己,在安静的文会雅集中弹奏,这在许多传世的古代绘画中都有体现。
(连载十五)
(原标题: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编辑:付裕
关键词:古琴 先生 王世襄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