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部网站抓取文章>书画现场频道 书画现场频道
俊洁:摹古与创新
当代水墨艺术家在抛弃古代程式的同时,也同样踏上了寻找个人风格的道路,就像王鉴通过临摹古画,找到了创作的意义,王翚通过习古,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一样。上海博物馆继2011年轰动一时的“南宗正脉——上海博物馆藏娄东画派艺术展”,于2013年冬又推出了“集古大成——上海博物馆藏虞山画派艺术展”,展示“虞山派”的代表者王鉴(1598~1677年)、王翚(1632~1717年)及其弟子的作品,又一次显示出该馆在“四王”作品收藏上的雄厚实力。展览以王鉴、王翚各自早、中、晚期代表作为主线,结合其弟子如薛宣、杨晋、上睿等人的精品之作,吸引了不少古代书画爱好者前来观展。
正如清朝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所写:“(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王鉴无论早期、中年、晚年的创作,都倾力于临摹董源巨然、元四家、南宗北派大家,“凡四朝名绘见辄临摹,务肖其神而后已”。他61岁临摹元四家之一黄公望的山水图轴,山头、屋舍的处理已相当接近原作,几可乱真。62岁时创作的《水阁对话图轴》,其画风也接近黄公望。王鉴还喜欢临摹倪瓒的作品,他与友人在周敏仲处曾经观赏过倪瓒的《幽涧寒松图轴》,29年后,又再次于友人处重观,因而不胜感慨,于64岁作此图。
此次展览中,王鉴的仿古之作最精彩的并非单件作品,而是图册。作于65岁的《仿古山水图册》,依次临仿了董源、巨然、萧照、黄公望、吴镇、倪瓒等宋元名家;类似的还有临仿了赵孟頫、董源、黄公望、惠崇、吴镇、王蒙等人的《山水图册》,67岁的他在这件作品中自白:“虽未能梦见古人,聊用取法乎上之意。”68岁又作《仿宋元八家图册》,表明了他对大师的仰慕之情。除了册页形式的仿古作品,王鉴还创作了《仿古山水屏》,此时他已是73岁,以包容的姿态呈现了风格迥异的董源巨然、南宗北派、元四家,可谓不拘一格。
不过这种全然包容的习古,到了他的学生王翚那里,则变成了博采众长、合而为一,毋庸置疑地让王翚成为“虞山画派”的创始人。被称为“清初画圣”的王翚,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四王”,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他深厚的临摹功力使宋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借他的临摹得以传世。和王鉴的《仿古山水图册》类似,王翚的《小中现大图册》亦分别临摹了范宽、巨然、董源、王蒙、黄公望、倪瓒等人的名作,据王翚72岁时的自题,当为他41岁受王时敏之邀,在其家中品评名家书画、对临真本绘成的作品。在这本图册中让人惊异的是,不论倪瓒的枯笔渴墨,还是黄公望的秀润淡雅,特别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翚都能做到如同当今数码输出一般的精准。
在展览上不难看出,王鉴从60余岁到80余岁的作品,都呈现出近乎一致的仿古风格,如前所说,他是在宋元古人的笔法中追寻自己艺术创作的意义。王翚虽也同王鉴一样,不断模仿古代名作,但他却在其中成功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特点。王翚20多岁时进入王鉴、王时敏门下,开阔了眼界,与恽寿平等人的交游,又在画理上影响了他,而崇尚“元人萧疏淡远之品格”。展览中,从他27岁作品的粗略大气,到七十余岁的成熟风格来看,王翚在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傲然成绩。例如现存四段的王翚《六境图卷》,分别模仿王诜《烟江叠嶂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等,用笔较前辈更加工整细致,有着王翚自己的风格特征。他53岁作的《重江叠嶂图卷》,是耗时3个月完成的高头大卷,也是被乾隆誉为“王翚第一卷”的作品,他将所有的创作技巧都融于此卷中,描绘了江边小屋、过桥行人,以及被氤氲烟云笼罩的远郊和山峦、如柱子般耸立的奇峰。
画学王鉴的薛宣,其展陈的《山水图册》也是依次临仿倪瓒、王蒙等人的图册。山水得王翚指导的上睿,在《仿古山水册》中,仿了巨然、唐棣等人的笔意。
从王鉴一心摹古、王翚摹古创新,再来看当下的中国水墨,就会发现连这一画种的名称之变——从“文人画”到“国画”,再到如今的“实验水墨”、“当代水墨”,都表现出今人意欲摆脱程式化的绘画语言,开创出新手法的急切心情。模仿古人已经不再是中国艺术需要探讨和强调的问题了,如何跳脱笔墨程式、推陈出新,是当代运用水墨创作的艺术家面临的最大问题。经典的手法,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山水和古装人物,艺术家在西方绘画、摄影技术的影响下,往传统的皴擦晕染里,从质感上糅入了油画的厚重,从图像上结合了摄影的成果。反复临摹古画,似乎已经成为必须抛弃的路数。在中国,如今被归为“水墨作品”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为今用,继续用传统材料绘制带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如穿着时髦衣服的人像,用抽象手法表现的山水;二是古为他用,将传统材料引入当代的创作方式中,如做水墨装置,或在作品中加入一点水墨的元素。
但是,即便有了西式创作技术和当代人文图像为新的灵感源泉,水墨艺术在创新求变之路上依然走得十分艰辛。今人依旧和古人一样,在苦苦追寻个人的笔法风格——就像一说到倪瓒,我们会想到枯笔渴墨,一说到米芾,我们就会想到米氏云山,当代水墨艺术家在抛弃古代程式的同时,也同样踏上了寻找个人风格的道路,就像王鉴通过临摹古画,找到了创作的意义,王翚通过习古,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一样。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不论枯笔渴墨还是米氏云山,都因它们印证了某个时代的特点,而被奉为经典、永传于世。所以,如何让这种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笔法风格贴合、衬托、凝结时代特点,抑或如何从时代特性中寻找、挖掘、提炼出这种笔法风格,都值得致力于水墨艺术创作的当代艺术家们思考。
对古代作品的热爱与厌倦,对新生风格的不适应和欣喜,这种两极分化、最终将螺旋上升的历史发展趋势,甚至体现在此次展览的观众身上。上了年纪的观众大多在画作前久久驻足,有的还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而带着小孩参观的父母,自己在似懂非懂的同时,还要不时面对孩子的苦苦哀求:“爸爸妈妈我们别看了好不好?这个一点都不好看!”的确,这样的作品只能存在于博物馆,它之所以被当下珍视,是因为它属于过去,但正是这点使它永远地属于未来。这场暗藏摹古与创新之意的古代绘画展,足以供艺术爱好者、创作者借古鉴今了。
关键词: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