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奉化塌楼,补偿远不如真相靠谱
浙江奉化市政府人员与居民举行补偿协商会议?;嵋榇釉缟习说愕较挛缌降慊刮创锍梢恢?,市委副书记郑一平表示,按照奉化拆迁最高补偿,20元/平方米的,另加一次性补偿5000元。每平方米20元作为过渡费补偿居民出去租房,是为维护政策公平性。目前可将补偿期从半年增为一年。但这个方案始终没能得到居民的认可。(4月7日《北京青年报》)
过去这一周,除了失联的马航,似乎没有什么比奉化塌楼事件更让人揪心的了。这种揪心,并不在于人员伤亡之惨,而在于诸多蹊跷与吊诡:一栋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眼瞅着如麻将般稀里哗啦委顿于地,一说是“C级危楼”,另一说是“还可再住几年”,地方房管部门、街道部门、安监部门,对再次于同一地方上演的“楼脆脆”,究竟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正因如此,自从补偿标准的新闻出炉,短短数小时,跟帖数万计。当然,一片骂声中,几乎所有人都惊诧于“20元/平方米”的补偿标准,含沙射影、积毁销骨。不过,这显然是舆论的误读,或者说是舆论断章取义的情绪反应:一来,这个补偿,并不是对事故本身的永久补偿,而是在厘清权责之前的一种初步弥补,或者说,这是过渡性的一种援助,并不是地方部门对事故责任的赎买;二来,“20元/平方米”虽然看起来数字少得可怜,但只要理性下来算算,作为每月租房补助,这个数字未必小。以户均100平计算,比较当地的消费与租赁行情,加之5000元的补偿金,就临时应急来看,确实也算不上亏待。只是,在没有重建动议的前提下,只谈临时应急,似乎难以赢得民心。
回到核心问题上来,民众一边倒的非理性解读,也不是没有逻辑可循。据说眼下当地所有党员干部被取消清明假期,要求一道排查危楼。行动看起来很有雷霆之威,但难免还是要让人多问一句:早干什么去了?职能部门要是早点防患于未然、早点听听危楼里群众的诉求,何必在清明折腾这些无辜的干部?眼下最核心的问题,也许并不是急吼吼的补助标准,而是在安顿好受灾群众之后,急速厘清真相,将塌楼事件背后的因果与是非,真实准确地告知民众。
真相有两重:一是塌楼事件的真相,二是城市老旧小区及危房质量的真相。尽管奉化塌楼事件仍在调查中,但不得不说的是,各地“80后”、“90后”的楼房,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已经进入了“质量报复周期”。如媒体盘点所言,近年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建设的楼房频频成事故主角:2009年8月4日,河北石家庄市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2009年9月5日,宁波市锦屏街道南门社区的一幢5层居民楼突然倒塌;2012年12月16日,交付20余年的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2幢楼发生倒塌,造成1死1伤; 2013年3月28日,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外山新村,一幢四层楼的民房倒塌。据称,这幢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2010年,住建部一位负责人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直言:“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
好看不好看,是审美层面的要求;安全不安全,是居住功能的底线。相较而言,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这些国际惯例,仅仅令人脸红吗?建筑大师沙里宁有句名言,大意是说对于一座城市,从它的建筑中可以看见它的抱负。年纪轻轻的居民楼,说倒就倒,且质监部门信誓旦旦为之做出质量背书,凡此种种,令人如芒刺在背。我们在倒塌的大楼里,还能窥见城市的责任与情怀、气度与良心吗?
眼下而言,补偿远不如真相靠谱——至于盖楼热中的大小城市,“摊大烧饼”显然不如“体检”重要。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补偿 塌楼 真相 奉化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