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文化,是个缓慢的过程
编者按: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著名书法家岳崇多年来关注文化问题。近日他的新作《书法有根》面世,在这本书中岳崇委员以扎实的理论造诣,论述了包括书法的本质在内的有关书法文化的基本问题,发人思考。本刊记者日前就此专访了他。
思考文化的问题
问:岳委员,您近年来致力于文化研究,我们知道您以前是做监察工作的,为什么对文化的事情感兴趣?
答:我一直对文化问题很感兴趣,多年来工作之余随时注意搜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把成熟的东西整理出来,就出了几本书。尤其现在已退居二线,有了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潜心做文化的事情。
问: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一年来所关心的文化问题?
答:去年余秋雨先生写了一本《何谓文化》的书,我觉得他对于文化的定义值得探讨,就写了一篇《文化是什么》的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像唱歌、跳舞、写字、画画这些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载体;还有春运是什么?春运不是文化,而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谈到了文化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以为,文化是思想、观念、信仰和理念的总和。从这个意义讲,中西文化的碰撞就不仅是文化现象的碰撞,更是思想、观念、信仰和理念的碰撞。我还有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在讲到国家崛起的时候常联系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中国5000年历史,曾几度辉煌几度衰落,这都与文化的兴衰密不可分??梢运?,文化在比较强盛的时候,民族就强了起来;在比较衰落的时候,民族也就出现衰落。因此,我们应该深度重视文化。我另有一篇文章叫《就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排名问题说几句》。去年中国社科院就中国文化影响力在世界的排名有一个报告:经济我国排在世界第二位,文化却排在后面。怎么解释这个现象?我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经济排位世界第二也是近几年的事,而文化的成效具有滞后性。在这个报告中,文化排名前面的国家,美国没得说,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崛起的文化大国,而且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所以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学习书法要写好字
问:您近年来特别关注书法艺术,今年出版的这本书法文集《书法有根》影响较大。书法是近些年国学热中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您认为时下书法学习的核心是什么?
答:汉字是基础,学习书法首先是要写好汉字。书法是在汉字基础上衍生的艺术。有人说,小学生的书法课不如叫写字课,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学书法先要把字写好,同时要学习我们的文化。比如说写字课,既要教学生写好汉字,老师又要结合所写的字,讲汉字的形成、汉字的结构、汉字的演变等知识,这实际上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东西。中国的书法,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一种艺术,是随着汉字的演变而演变,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书法角度讲,汉字的历史就是书法的历史。最早的汉字就是画画,从原始图画到图画文字,云南的东巴文字不就是绘画吗?那就是图画文字。由此逐步进化为象形字、形声字等。古人写字都是从实用出发的,有人写得好了便有了欣赏价值,也就成了艺术。王羲之《兰亭序》的创作即是这样。虽然现在书法不是从实用出发,但汉字的基础、载体和表现对象的性质、作用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所以对于书法,我的观点是,要在写好汉字的基础上追求它的艺术性。也就是说,学习书法首先要写好汉字,欣赏书法也要认字。
书法毕竟是艺术
问:您怎么解释书法的笔墨和章法、结体?
答:书法虽然讲究写字,但不是机械地写字,因为它毕竟是艺术,所以很讲究技巧。书法有笔法、墨法、章法、结体等艺术讲究。所谓笔法,就是起笔、运笔、收笔的技巧,还有运笔的快慢、用笔的轻重、粗细等讲究。墨法简单说就是如何用墨。比如用墨讲究有浓有淡、枯润相兼。章法简单地说,就是一幅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具体说就是“行距字距、正文落款、还有字的大小和钤印都要讲究。”结体就是对汉字结构的讲究。比如一幅作品中相同的字重复出现,但是不能重复写法;一个字中一个笔画重复出现,但写法要有变化等。总之,书法讲究整齐美,也讲究参差错落美、节奏韵律美。只有笔法、墨法、章法和结体都讲究,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书法作品。
问:书法艺术常给人一种不是很好欣赏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答:是的,因为中国书法特别强调内涵。书法不只是欣赏表现出来的外在美感,还要体悟、感受其内涵,这就是书法的意,如意境、意韵、意味、意趣、意气等。书法内涵是直觉看不见的,而要慢慢地体悟、感觉,就是说既要用眼看,也要用心悟,只有这样才能越看越有味道。内涵的丰富与主体人的综合素养有关。主体人不仅要多临帖、多读帖,还要多读书、多深入生活,努力强化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和其他文化艺术素养,就能够提高书法艺术的品位。
问: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一门艺术,而且是高雅的艺术,您怎么认识书法的雅俗共赏性?
答:我有一篇文章叫做《书法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专门谈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书法是雅俗不能共赏的。我认为不是这样。书法是艺术,从艺术角度说,艺术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是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这就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之“雅”源于“俗”:京剧发端于民间戏曲、诗经是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因为雅根植于俗,所以艺术的雅和俗可以互相转换,而且是可以共赏的。书法就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如写春联这样的民俗,中华民族就一直保持到现在,这是书法在俗方面的一种体现。陕西书协这几年在春节前组织书法家下乡义写春联,到乡镇、到村庄,很受老百姓欢迎。
书法当随时代
问:时下书界议论得比较多的关于书法的规范和风格问题,您怎么看?
答:现在的观点基本是大同小异,就是书法家应该注意自己风格的形成。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但不能刻意,问题是有些人把注意当刻意。因为风格的形成,不是自己想怎么就一定能怎么的,它是在书写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里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文革”期间,都“不爱红妆爱武装”,就形成了那个时代普遍的审美习惯,大家都喜欢穿绿军装。人都是社会的人,脱离社会是不可能的。要融入社会就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时代、潮流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地域的影响。东北流行二人转,西北流行秦腔,南方是小桥流水似的昆曲,都是因为地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念的表现。每一个从事文化艺术的人,不可能不受地域的影响。甚至生活在海边和内地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风格都可能是迥然不同的。清代画家石涛有一句名言,叫做“笔墨当随时代”,在此基础上我加上一句:“笔墨当随地域。”
问: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关于书法的审美观念形成,您个人有什么经验?
答:审美观念的形成不是自己能够掌握和主宰的,从小父母亲的教养引导、上学老师的教育培养、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影响都很重要。一个人、特别是艺术家,审美观念是随着时代、地域和时间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着,阅历、学养、眼界、胸襟都是影响审美的重要因素。另外,从书界整体来看,是一种曲线发展的,是时起时伏的。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说那些书法现象好还是不好,或者简单地说那些就好。我认为,即使有些人不喜欢的现象,也可能对书法艺术带来新意和启示,因此,不要轻易地否定它、排斥它,至于生命力如何,相信历史会作出选择和取舍。书法和文化的发展一样,传统是主流,不仅不能割裂,还要坚守传承、创新发展。
问:现在有书法艺术商品化的倾向,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这是一个敏感而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面对,而且要积极与市场对接。在这样的形势下,从事书画行业的人,不可能身处世外桃源,不可能不面对现实。我以为,书法艺术应该、也能够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但不能商品化,不能用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来处理书法艺术品问题,因为书法艺术品不等于机械制造的艺术品。也就是说,书法艺术品不等于狭义的商品,因为书法艺术讲究内涵,内涵往往短时间很难被理解。市场上不是有“商品画”的现象吗?如果商品化就贬低了书法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所以,书法艺术不应该讲求市场价格,而应该重视社会价值的体现。
问:刚才您讲过,您所在的陕西书协过年写春联的事情,能够介绍一下这个“风俗”吗?
答:这几年我参加过多个社会团体组织的写春联活动。这些活动很有意义,一方面艺术家接了地气;另一方面,在乡村传承了优秀文化传统。春节前,陕西的农村冷飕飕的,但活动场面往往热烈得令人难忘。记得去年,我带领我们陕西清风书画协会的10多个书画家,在西安市长安区细柳中学门前比较宽敞的地方摆了10几张桌子义务写春联。正好那天农村有集,我们写春联的地方人山人海,这说明书法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很受欢迎。其实,我们写春联的数量是很有限的,但是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传递出的正能量是非常大的。我们现在讲文化强国,虽然强国是目标,但文化既是强国的内容,也是强国的动力。所以我认为,强国不仅是上层的事情,我们的老百姓也应该动起来、强起来。每一个人都释放正能量,都做出积极的努力。13亿人啊,都起来了,不得了!
编辑:罗韦
关键词:书法 文化 艺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