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需要一场对明胶市场的行业起底
2012年,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曾经报道过浙江等地的胶囊生产企业用工业明胶加工药用胶囊的问题,节目播出之后,各级执法监督部门采取了大量措施,加强了对胶囊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也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记者对全国多省市的十多家规模较大的明胶厂以及一些制革基地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明胶厂,为了降低成本,从制革厂大量采购已经被工业盐、硫化碱、石灰、纯碱、脱脂剂等多种工业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
两年前的“毒胶囊”事件的教训仍在眼前,明胶行业又被曝出用垃圾皮料做生产原料。无论如何,这都是又一次行业底线洞穿的负面案例。在3.15之际,这样的惊心内部曝光,应该成为整个行业起底的契机。
根据记者的调查,这种经有毒有害工业原料处理过的垃圾皮料,不但做成了所谓的药用明胶,而且还被加工成大量的食用明胶,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原料被广泛用于糖果、乳品、饮料和冰激淋等食品加工,“流毒”之广可想而知。 如果说之前曝光的“毒胶囊”现象多存于一些家庭式的小生产作坊,那么这一次曝光事件所牵涉到的规模较大的明胶厂以及制革基地,足以证明该行业的失范恐怕不只是停留在个别小作坊之中,而是危及到整个行业。
更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失范的源头,除却一般意义上的监管疏漏,更有来自行业法律的彻底沦陷。2005年12月31日颁布的《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就明确规定,生产食用明胶可以使用制革鞣制工艺前,剪切下的带毛边皮或剖下的内层皮,俗称为毛边皮、二层皮、三清皮等生皮。于是,规则洞穿的背景下,中国明胶协会秘书长姚龙坤给出的行业判断尽管让人失望却又如此令人“理解”:现在全国3万多吨明胶都是这种原料。目前全国有几十家明胶厂,大多数明胶厂都在使用这种制革厂的工业垃圾皮作为食用明胶的生产原料。
规则何以沦落至此?根据姚龙坤的说法,这并非是标准的更新落后所致,而是被利益裹挟而造成的“主动失守”。在各个明胶生产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利益勾连与“运作”之下,这份2006年1月1日生效的《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自然而然为遭受多种有毒有害工业原料污染的垃圾皮料成功“洗白”,开启了垃圾皮料“合法伤害”的大门。或许,这之中的“运作”是否真就如此直接而顺利,还有待权威部门给出说法。但是,从现状而言,明胶行业所具有的强大利益惯性大到能够以赤裸裸的方式通过修改行业法律来为自身“正名”,或并非耸人听闻。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仅剩下生产企业在获利的道路上“裸奔”,失范与沦落终归是必然。
由此,对于明胶行业乱象的认识,恐怕不能再停止在过去“毒胶囊”事件所揭示的程度之上了。从企业自身规范失守,到监管失范,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放行”,用全行业沦陷来形容,并不为过。因此,对之的调查,也不应该再仅仅是个别式的抽查,而应该回到源头上来,有毒的明胶究竟涉及到哪些领域,相关产品流向了哪些地方,相关标准、法律中还有哪些“致命性”的不设防甚至是“纵容”,都该作出及时的清理与修补。
是时候对于安全漏洞百出的明胶行业来一场彻底的行业性起底了。作为关系到医药、食品等多个基础性民生行业的领域,纵容这样的安全隐患,就是对于社会基础性安全和民众安全感的无视。媒体的曝光后,相关部门应该以实际行动,给予与捍卫民众对安全的信心。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明胶 行业 生产 垃圾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