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押医游行”:医生不该成戾气承受者
南京护士被打致瘫痪事件还未平息,3月5日,广东潮州,又发生一起针对医生的恶性事件:当地一患者酒后不治身亡,死者亲友纠集上百人到医院,押着值班医生在医院内游行,并高喊“就是这位医生害死了死者”,医生边走边哭,持续约半个小时。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对此表态:这种行为非常恶劣,当地正在依法处置。
上百人围堵医院,押着医生游行,无视医院秩序,也罔顾医者尊严……这让人心酸。在这里,医务人员再度成暴戾受害者。尽管如今2名嫌疑人已自首,但其负面影响一时很难消除。
为什么患者不能有话好好说?为什么医生又成施暴对象?一连串问号背后,掩藏不了一个事实:在具体的医患纠纷处理上,现有的裁决机制很难基于责任划分,对过错方采取必要的制裁,而往往是遵循“息事宁人”的方法。最为典型的情形就是,老老实实走鉴定的患者,很少能得到院方有过错结论;相反,那些吵闹不休者, 却往往能获得补偿。
实质上,针对“医闹”现象,有关部门也制订了某些政策规定,如卫计委去年10月还发指导意见,规定二级以上医院要做到每20张病床配备一名保安,加强医院安保防范。但这依旧未改变机制不彰的局面,比如医疗效果评价平台、病人完善投诉渠道与受理机制等。
在舆论解读中,医患闹矛盾,似乎总能归结为“以药养医”等病根。这种解读有道理,但却忽略了“医”并非一个抽象整体,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分析具体问 题时,不能说到“医疗红包”,就把每个医生都往医疗腐败上扯;而且,对具体纠纷也该有调解机制介入,或纳入法律框架下,避免一团糊地渲染“医患矛盾死 结”。
在当下,我国不少医院由于就医条件差,环境嘈杂,本身就蕴藏着不小的矛盾产生风险,在此情形下,有关部门就应防微杜渐,以规则而 非“人情”作为判断是非、裁决矛盾的依据;而公众,也该把医生视作个体,而非标签化医生中的一员。这样,也为解决医患矛盾提供一个理性对话基础。
□郑山海(医生)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医生 医院 押医游行 戾气 承受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