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食话食说食话食说
粥“被增稠”没有多深奥
冬天的早晨,如果能喝上一碗粥,暖胃又暖心。然而对于选择去粥铺喝粥的众多上班族,心里有点拔凉拔凉的。最近,网上流传:很多粥铺和快餐店出售的粥看似黏稠,其实并非是熬出来的效果,而是使用了增稠剂。此后,不少媒体追踪,证实有些粥店确实使用了“特效增稠剂”,比如黄原胶。我们如何看待“被增稠”这档子事呢?
增稠剂其实天天见
增稠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个天天在发生的事情。你见过食堂或餐馆里的蛋花汤吗?有经验的厨师只用一个鸡蛋就能让一大桶汤看上去漂浮着许多鸡蛋,秘诀就在于勾芡。淀粉引发的奇妙变化,科学上称之为糊化,它让汤变得浓稠,让蛋花均匀悬浮在汤里,而不是沉到桶底。淀粉其实就是最朴素的增稠剂。大家吃过的肉皮冻,还有红烧鱼的汤汁在冷藏室里也会变成胶冻状,这些能形成胶冻的物质叫做明胶,也可以叫做胶原蛋白,也是一种人们常见的增稠剂。
食品添加剂中的增稠剂有30种左右,它们赋予食品黏稠、适宜的口感。这些增稠剂中最常见的是改性淀粉和胶类物质,比如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瓜尔胶、黄原胶、果胶、明胶等。很多增稠剂都是来自于天然食物,比如海藻酸钠、琼脂等。新闻报道中的黄原胶其实也是玉米淀粉经过微生物发酵得来,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纯天然”的。
增稠剂安全吗?
增稠剂的安全性一般来说都非常高,而且它们也算“膳食纤维”,所以在很多食品中都没有限制其使用量。媒体报道中,有些受采访专家认为在粥里使用增稠剂违背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这该如何理解?
首先,粥铺卖的粥属于现食现售食品,是否适用GB2760规范目前普遍存在争议,这个在国外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到底应不应该允许餐馆用食品添加剂?完全不允许用几乎不可能,比如醋、酱油、酱等调味料就不得不用??梢圆辉市硎褂梅栏?,但餐馆使用的酱油里面含有的防腐剂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粥铺使用增稠剂的目的是什么。
(1)如果使用增稠剂是为了少放米,那可能有以次充好的嫌疑,这就违背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食品添加剂使用应该符合的基本要求之一: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2)有些店是将粥预先盛入塑料杯中,如果不使用增稠剂,放置一会儿粥就会分层,吃起来口感很差。所以如果增稠的目的是让口感更好,就没有违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之一: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最后,熬粥有必要使用增稠剂吗?小火多熬一会儿,粥就能很黏稠,毕竟大米也含有淀粉,而淀粉本身就能增稠。另外,少加点碱面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粥铺在客人多的时候,后厨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小火慢炖呢?有可能是为了省事,熬的时间不够,只好用增稠剂“拔苗助长”。不过从成本效益考虑,商家就算舍不得放米,放淀粉显然是比放食品添加剂更方便,也更省钱的选择。据媒体调查,1公斤黄原胶35元,如果是买淀粉可以买20多斤。在网上查了几个所谓的“粥宝”(增稠剂)的信息,配料也主要是淀粉或改性淀粉。
结论:
总的来说,熬粥并不是非用增稠剂不可。但只要没有违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用了也无安全性问题,消费者不需恐慌。食品添加剂说起来好像很神秘,其实有不少都是受到我们传统工艺的启发。即使是所谓的“人工合成”、“化工产品”,其安全性也是受到严格科学程序的检验后才能上餐桌。不过食品添加剂乱卖乱用的现象在行业内确实存在,监管者需要把好这个关口。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供稿)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食品 增稠剂 添加剂 淀粉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